第37章 兩條煙記(1 / 3)

當我躊躇滿誌地走上指導員的崗位時,就給自己定了“四字”規矩,“不貪不占”,並鄭重地在全連宣布。然而,當第一季度黨員發展開始時,和我關係“很鐵”的士官小錢拎著兩條“紅塔山”找到我,說:“指導員,我人緣不是很好,這次入黨,可能民主評議差點,但我的工作你是知道的,這兩條煙是咱們感情不錯送給你的,可不是送禮。”說完不等我開口,轉頭就走了,喊也喊不回來,這下可把我氣壞了,這不是“頂風作案”嗎?當晚就讓文書把煙退了回去,並在第二天晚上點名時,不點名地將他狠狠批了一通。我的規矩守住了,但麻煩也接著開始了。小錢的工作熱情一落千丈,脾氣也變得更火暴了。我決定找他好好談一談。

他來了,開口便說:“我的老領導,你真行,你真是太高尚了。”我沒有生氣,等他發完怨氣,心平氣和地說:“小錢,我的為人你是清楚的,我什麼時候收過別人的東西,而且你做這傻事,不是在將我的軍嗎?你雖然沒別的意思,但別人怎麼看?拋開這個不講,你應該知道,成長進步靠什麼,你也是帶兵的,班裏的兵評功評獎,你是怎麼把關的,如果這次我把關不嚴,那麼往後誰還去積極工作?希望你能吸取教訓,繼續幹好工作,憑著實力去爭取進步。”

某裝甲團炮兵營二連指導員遲慶軍說,經過幾次苦口婆心的談心交流,總算把他那顆降到“冰點”的心暖活。他的工作態度逐漸轉變,脾氣也逐漸好了起來,群眾威信也隨之上來了。2001年年底,他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

言行一致的人格力量

言必行,行必果,是做人的應有品格,是道德修養的基本準則。我國古代哲學家荀子有句名言:“口能生言,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生言,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也,要敬其寶,重其器,擇其用,鏟其妖。”荀子對言行一致者予以了精辟的闡述與肯定。

從古至今,言行一致的人皆為人所敬仰、傳頌。據《左傳》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宋國有人得了一塊美玉,把它獻給子罕,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說:“我曾請有名的玉匠看過,認為這塊玉是寶才敬獻給你的。”子罕卻說:“我以不貪為寶,要是把寶給了我,那就你我都失去了寶,不如你不送我不收,使你我都有自己的寶。”《後漢書·楊震傳》記載,楊震在薊州刺史任內,薦舉了王密為昌邑知縣。後楊震調任東萊太守,路過昌邑時,王密為了報恩,深夜訪震,送金十斤。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為楊怕被人知道才不敢收,於是勸道:“暮夜無知者。”楊震嚴肅地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聞言十分羞愧,遂攜金而返。曾鞏在《四知金》中寫道:“自重肯悲三獻玉,不期常慎四知金。”李皭是清代道光年間人氏,他在福建省將樂縣做知縣時,上任的第一天,便把家人召集在一起。向他們宣布自己訂立的家規:“隻要我在官位上,俸金以外都是贓,家中任何都不準以我的名義接受任何錢財和禮物,更不許有絲毫的巧取豪奪而損壞我的名聲!”為了說明要嚴守這條家規,他又指著縣衙大院內的兩株桂花樹說:“就連這兩棵桂花樹都是公物,誰都不許擅自折取一枝花!以後桂花該折時,由公家收取出售,充作公用。”

他說到做到,三年任期內,全家九口人全靠他微薄的官俸過日子,粗茶淡飯,生活儉樸。而李皭在任期內政績顯赫,群眾威信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