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批評記(1)(1 / 2)

最近,我到三連擔任連長。一次,帶領全連官兵去執行夏收任務。一天勞動回來後,我正準備洗漱,突然聽到外麵傳來吵鬧聲。我聞聲來到院子,看到戰士小淩正和四班馬班長扭在一起,幾個老兵拉都拉不開。“小淩,你幹什麼?”就在兩人愣神的刹那間,他倆被其他人拉到了一邊,小淩像是吃了虧,仍不罷休,還要上前繼續打,我順勢推了他一把,並大聲吼道:“你先回去,回去再找你算賬!”晚上點名時我對小淩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本來以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沒想到第二天中午,四班長急衝衝地跑到我宿舍說:“連長,小淩又找茬打架!”我一聽氣不打一處來,大步跨出門外,又把小淩狠狠批了一頓。小淩雖然表麵上一再道歉,但從他不屑的神情中,流露出內心的不服。在往後幾天的工作中,他消極怠工,大錯不犯,小錯不斷,還常常一個人在一旁發呆,我靜下心來,認真地想了想:“難道他有委屈?難道我批評錯了?”

經過認真調查,我了解到小淩認為我在處理他和四班長的事情上,是有意袒護四班長,與他過不去,反思這件事的前因後果,我也感到在處理這件事情上有些草率和不當。一天,我看到小淩在宿舍發呆,便找到他:“小淩,我是特意來向你道歉的。”聽了這話,他有些詫異。我接著說:“我在處理你和馬班長吵架一事時,方法簡單。本來這事雙方都有責任,當時比較忙,沒有全麵了解情況,就對你進行了批評,事後又沒顧得上找你細談,你心中有怨恨,這我很能理解,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你說呢?”“連長,這事都過去了,還提它幹啥!”小淩的話雖不多,但他的表情已說明,他的內心也受到了觸動。此後,我發動全連幹部骨幹主動接近他、關心他、幫助他,並有意安排一些能發揮他特長的工作,想方設法讓他參加集體活動。每當他思想出現反複的時候,我就會及時給他指正;每當他取得進步時,我就及時給他鼓勵。

某炮兵團三營營長李新國說,小淩一天天在變,他每一細小的變化,我都暗記在心,對他的進步,我還通過書信告訴他的父母和原來工作的單位。年終工作總結,小淩被評為“優秀士兵”。

勇於省察自己

“省”就是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古人有許多關於自省方麵的論述。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荀子也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朱熹說:“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句句良訓,發人深省。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個人有缺點和過失是難免的。雨果說:“盡可能少犯錯誤,這是人的準則;不犯錯誤,那是天使的夢想。”

自省是完善道德的良方,是治愈錯誤的良藥,它能給我們混沌的心靈帶來一縷光芒。當我們迷路時,當我們掉進了罪惡的陷阱時,當我們的靈魂遭到扭曲時,當我們有了點成績沾沾自喜時,隻要我們勇於拿出自省的武器去“點驗”自己,就能將思想裏的淺薄、浮躁、消沉、陰險、自滿、狂傲等汙垢滌蕩幹淨,重現清新、昂揚、雄渾和高雅的旋律,讓生命重放異彩,生氣勃勃。

《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寫了龐統輔佐劉備進軍西川時出現的一段小插曲。劉備設宴勞軍,酒酣之際,劉、龐言語不合,劉備發怒,責問並驅趕龐統:“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夜半酒醒,劉備想起自己所說的話,“大悔,次早穿衣升堂,請龐統謝罪曰:‘昨日酒醉,言語觸犯,幸勿掛懷。’龐統談笑自若。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龐統曰:‘君臣俱失,何獨主公?’玄德亦大笑,其樂如初”。本來,酒醉失言雖然不好,但也算不得什麼大錯。劉備事後卻一再自責,這是他自省的結果。劉備正是通過自省,發現了自己的過失,主動向部屬致歉,從而維護了上下團結親密的關係,促進了事業的發展。

1655年,在鄭成功的北伐抗清軍中,都督甘輝率領所部進駐福建湄州島。一天,一名炊事兵違紀偷雞,他當即就命令依法將違紀者處斬,並對該部所屬軍官各責四十軍棍,以嚴肅軍紀。甘輝在處死了抓雞的士兵後,心裏久久不能平靜,他覺得耳邊不時響起鄭成功的話:“為將不能束兵,所司何事?”因而感到坐立不安。自認為士兵違紀擾民,根子在將領統馭失律,故該連罪自己。想到這裏,他立即召集諸將開會,要大家為其議罪,並提出處罰意見。開始諸將認為僅此一隻雞的小事,沒有必要連罪都督。甘輝便嚴肅地對大家說:“爾等今不責我,是致我都督與本藩殺耶?師行在邇,命即不行,尚望恢複致遠?”接著,他又向大家宣諭了鄭成功的一段話:“要以民為本,師行而耕市不變;約束兵士,收拾民心,當與戰功並重;不許擅擾百姓,有擾民者,罪連統領。”諸將聽甘輝說得句句中肯、在理,態度堅決,也就不再提反對意見。大家十分敬佩地說:“都督如此嚴以責己,真是我們的楷模。”至於如何處罰,大家提議責十軍棍就足夠了。甘輝見諸將被說服,心感寬慰。但轉念一想,總認為責十軍棍的處罰太輕,於是就宣布甘願當眾受責二十軍棍。甘輝受棍責的那天,將士聚集校場,氣氛嚴肅。全場數萬將士鴉雀無聲,打在甘輝的身上,疼在大家的心上。不少將士失聲慟哭,有過錯的將士都默默深省。從此,甘輝師行一路,秋毫無犯。所到之處,百姓壺漿迎師,與敵作戰,處處得到民眾的支持,甘輝自省自責、嚴以律己,成為佳話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