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運用。學兵法要結合戰例、多參加演習,如同醫生多研究病例,多臨床,然後才能“存乎一心”一樣,戰場之上便能察機在目,識機在心,實施正確而靈活的指揮。得心才能應手,不得心,即無心得,無心得便是紙上談兵,便是教條主義,便會誤事。清朝乾隆年間,著名大將超勇公海蘭察部下有個侍衛官叫額勒登保,每次作戰都是一馬當先,衝鋒陷陣,因而屢立戰功。然而由於額勒登保勇有餘而謀不足,也常常打敗仗。有一次,海蘭察對他說:“爾將才可造,須略知古兵法。”便贈以《三國演義》,並啟發說,讀此書,一定要在細細揣摸戰例、聯想作戰實際、悟出用兵道理上下功夫。額勒登保真是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利用戰事間隙,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1791年,海蘭察率軍參與反擊廓爾喀入侵。遣額勒登保率兵三千去攻克要塞擦木。額勒登保麵對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擦木,決計聲東擊西,設伏擊敵。不料,擦木守軍頭目是行伍出身,懂得一些用兵謀略,且有數次遭受伏擊的教訓,因此,當額勒登保以數百騎攻寨時,就來了個將計就計,使額勒登保伏擊撲空,卻遭了個反伏擊,額勒登保自己差點喪命。海蘭察聞知額勒登保受挫,立即召其進帳了解情況。額勒登保把這次所用戰法和失敗經過,作了詳細敘述。海蘭察聽完,沉思了片刻後說:“兵書雲‘凡用計之難不在首次,而在第二次’,敵軍已嚐伏擊之苦,你仍以前法施之,何能奏效?”額勒登保這才恍然大悟,悔之莫及。事後,認真吸取了教訓,再攻擦木,把書本知識和實際情況緊密結合起來,靈活使用戰法,獲得七戰七捷,因功升副都統銜。額勒登保通過在反擊廓爾喀作戰中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深感自己對古兵法還不能運用自如,決心再讀《三國》。又經過數年,額勒登保成了通曉戰事、勇略兼備的驍將。被嘉慶皇帝嘉稱“運籌決策,悉中機宜,厥功最偉”。
讀古兵書
中國古代的兵書,是一座偉大的寶庫。僅存留到今天的兵書就有四五百種之多。特別是其中以闡述戰略戰術為主的兵法,影響更大,聲譽更高。它不僅指導了中國曆史上千百次有聲有色的戰爭,更培育了如同群星璀璨的眾多著名將帥。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曹操,從小就酷愛讀書,尤其愛好軍事著作。曹操自己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這就是說,曹操讀了許多兵書,但他最稱讚的是《孫子兵法》。唐代名將李靖,年輕時就刻苦讀書,尤其是愛讀軍事著作。他的舅舅韓擒虎,每次與他談論用兵之道的時候,都感慨萬千:“現在可以在一起談論孫子和吳子兵法的人,除了李靖,再沒有第二個人了!”曆史上還有一些本來是無名小吏或一介書生,如戰國田單,宋朝範仲淹,明朝於謙、王守仁等等,但因他們自幼熱愛軍事,熟讀兵書,一旦國家需要的時候,便挺身而出,出奇設伏,禦敵衛國,成為一代名將。毛澤東同誌也酷愛兵書。據中共中央文獻室研究室金競銘等同誌的文章介紹:1936年9月26日,毛澤東同誌通過劉鼎請他購買軍事書籍和地圖,其中特別強調要買中國古時的兵法書。毛澤東同誌還曾請其他同誌在白區替他購買《孫子兵法》等中國古代兵書。據吳黎回憶,毛澤東同誌曾經對人說過:“我確實讀了許多中國古代打仗的書,研究過《孫子兵法》之類的著作。”
古人講:“一經通,百經畢。”對古代兵書介紹詳盡的有中華書局版《武經七書》、王兆春《中國古代兵書》、許保林《中國兵書通覽》等書籍,均有獨到見解,是學習了解古兵書、兵法很好的讀本。實際上,戰爭,表麵上看是“武”的,卻包含著許多“文”的因素。認識、提示戰爭的規律靠文,總結戰役戰鬥的經驗靠文,隨著武器裝備的更新發展,研究探討新的作戰方式、新的戰略戰術思想更是離不開“文”。筆者素喜讀書,不揣淺陋,對古兵書類。力薦《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紀效新書》、《曾胡治兵錄》五冊,可作為帶兵人的案頭必讀書,以長知識、養精神、善帶兵、打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