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的傳導作用不僅可使內髒情況表現於外,還可將外來刺激傳注於裏。按摩保健根據這個原理,在經絡髒腑等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在體表相應部位施予各種手法,使其產生酸、麻、熱、脹等的氣感,傳之於裏,從而調節髒腑功能活動,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髒象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之一,在中醫臨床中占有重要地位。髒通過十二經脈與手足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係,而腎開竅於耳,心寄竅於耳,也就是說耳與心和腎有著密切的聯係。手足耳上又有各髒腑的全息穴區,所以通過手足耳部的按摩調節髒腑生理功能,可以達到養生保健、治療疾病的目的。
一、清心安神按摩法
心的基本作用
一年四季中,夏季屬火。五行中心在對應火。因此夏季養生則重在養心。夏季要克製焦躁情緒,保持心境平和,以保護心髒。
心經在午時,即中午11點~下午1點最旺;心包經在戌時,即19點~21點最旺。因此,短時間午睡可保持心經的通暢。如果心經不暢,人在午時就會有反應,輕者有煎熬感、呼吸不暢、胸悶或音啞、耳鳴;重者在夜晚難以入睡,出現盜汗、心慌不安、多夢。此時,照顧好心經,適時在心經上實施按揉會大有好處。心髒不好的人,最好在戌時按揉心包經,並且給自己創造安然入眠的條件。
手少陰心經走行
手少陰心經是心的“直屬單位”,是由心所主的一條經絡。它從心髒出發,往上走,通過肩膀順著胳膊一直到達小手指的指甲旁。心經具有安心定神,調理心髒氣血,改善心髒功能的功效。對該經的按摩調理,可以保護心髒並調節其他髒腑器官的功能。心包部位接近心肺,又是人體宗氣的發源地,宗氣有助心肺傳輸氣血、協調陰陽,還可以保護心髒,使其不受外邪入侵。因此對心包經的按摩,可以使心髒免受過激情緒所傷,從而保持健康平和的心境。
方法一按揉心俞穴
穴位位置:心俞穴位於肩胛骨內側,在第五胸椎旁開2橫指處。
操作手法:取坐位,雙手中指指尖分別按於兩側心俞穴,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鍾,以局部產生酸脹感為度。
功效:此穴為心的背俞穴,為寬胸理氣、通絡安神之穴,本法可改善心動過速、失眠、神經衰弱等症狀。
方法二按揉極泉穴
穴位位置:取坐位,舉臂開腋,上肢略外展,此穴位於腋窩中間處。
操作手法:用一手中指螺紋麵按於對側極泉穴,用力按揉2分鍾,以局部有電麻感向指端放射或酸脹感為佳,左右交替施行。
功效:按揉此穴可寬胸寧神,緩解心悸氣短症狀,調節心經氣血。
方法三掐按手部神門穴
穴位位置:掌心向上,神門穴位於腕關節靠小指側之腕橫紋上。
操作手法:用拇指指尖掐按對側神門穴約1分鍾,左右手交替進行,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補益心氣,寧心安神。
方法四按揉內關穴
穴位位置:內關穴在手臂的內側中間,腕關節橫紋上約3橫指寬處。
操作手法:前臂半屈,拇指指尖按於另一手的內關穴,其中指或食指按著外關穴,按揉20~30次。
功效:和胃止痛,寬胸寧神,調心率,除煩躁。
二、平肝息風按摩法
肝的基本作用
一年四季中,春季屬木;肝喜條達,與木的生長相類似,所以春季是肝氣旺盛的季節。春季雖宜養肝,但不宜過補肝陽,而是應該養陰柔肝,可以選用一些疏肝理氣的食物,以利於肝髒之氣條達。另外春季易上火,所以要隨時注意清“肝火”。春季也是治療肝膽疾病的好時機。
肝經在醜時,即淩晨1點~3點氣血最旺,此時是調養肝血最佳時間。如果人在淩晨1點~3點的醜時還不休息的話,血液就要繼續不停地“運於諸經”,無法歸於肝經去養肝。所以我們強調醜時一定要入睡,就是這個原因。
足厥陰肝經走行
肝經起於足大趾甲後叢毛處,從足背經內踝前,沿脛骨內側上行,上行過膝內側,再沿大腿內側中間上行,繞陰器,經小腹,循行至期門穴,挾胃兩旁。對足厥陰肝經的穴位按摩可以調節肝經,保持全身氣血暢達,避免因氣機阻滯而出現小腹的脹痛不適、胸肋;保證脾胃的正常,減少因脾胃升降失調而出現的嘔吐;保持情緒的正常,擺脫因肝氣不舒而出現的鬱鬱寡歡、發火、暴怒;使女子月經規律,男子排精通暢,從而保障正常的生殖功能。
方法一按壓大椎穴
穴位位置:大椎穴在第七頸椎棘突下,約與兩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頭,手按頸項部骨突最高點處下緣即是)。
操作手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按摩者用一手拇指指腹按壓大椎穴,持續5分鍾,使局部有酸脹感為宜(有時此酸脹感可向指端放射)。
功效:此法能使肝經氣血通暢。
方法二按揉日月穴
穴位位置:日月穴位於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處。
操作手法:取坐位或仰臥位,拇指螺紋麵按於日月穴,其餘4指放在肋骨上,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鍾,用力宜適中,以局部有酸脹感和輕度溫熱感為度。
功效:按揉此穴有疏肝利膽、行氣開鬱的作用,經常按摩此穴可增強肝髒的排毒功能。
方法三按揉足三裏穴
穴位位置:足三裏穴位於脛骨外側,在膝眼下方約3橫指寬處。
操作手法:以拇指或食指指端附著皮膚不動,由輕漸重,連續均勻地用力按揉足三裏穴。
功效:經常按摩此處能夠疏肝理氣,通經止痛。
三、健脾化濕按摩法
脾的基本作用
夏季乃萬物生長之季節,脾屬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夏季養生以養脾為主,長夏屬脾,易生濕邪,易感熱邪。有很多人容易“苦夏”,表現為乏力、不思飲食,健脾益氣可達到開胃增食、精神振作的效果。因此,夏天養脾很重要。
脾經在9點~11點巳時最旺。一般人在辰時應該吃早餐,食物在經過胃的消化之後,營養物質要被運輸到全身各處以供養身體。脾則擔負起食物運輸的工作。脾主肌肉,鍛煉肌肉可達到強壯脾的目的。上午9點~11點之間脾經氣血最旺,此時鍛煉效果最好。
足太陰脾經走行
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經腹部和胸部前外側,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脾經異常,最先的表現是舌頭不靈活、僵硬。其次為一吃飯就往外吐,打嗝、胃痛、腹脹,還會出現大便溏泄、頭身沉重等症狀,這些都與脾髒主運化、主四肢的功能分不開。
方法一按揉大橫穴
穴位位置:大橫穴位於臍中旁開4寸,乳頭直下處。
操作手法:取坐位或仰臥位,用雙手拇指按住同側大橫穴半分鍾,其餘四指分別貼在兩側腰部,再按揉約2分鍾,以局部感到酸脹為宜。
功效:本法可以有效改善脾虛引起的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症,增強脾髒功能。
方法二點壓足三裏穴
穴位位置:足三裏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操作手法:拇指指尖用力點壓足三裏穴3~5分鍾,以產生酸痛為度,每天3~5次。
功效:足三裏為“四總穴”之一,刺激足三裏穴具有調節脾胃功能的作用。
方法三按揉三陰交穴
穴位位置: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腳內踝上3寸,脛骨後緣處。
操作手法:取坐位,小腿放在對側大腿上,拇指按揉三陰交穴約2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宜。
功效:本法可有效改善心悸、心慌、失眠、脾虛引起的痛經、閉經、月經不調等症。
四、潤肺化痰按摩法
肺的基本作用
燥為秋季的主氣。秋令與肺氣相應,秋天燥邪最易傷肺,呼吸係統的慢性疾病多在秋末天氣較冷時複發,因此秋季養肺很重要。秋季養生應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注意護陰潤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