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學生活(2 / 3)

基於我如此嚴重的逃課現象,輔導員找我談了好幾次,而我也終於知道圖書館裏的書可以外借的,於是每天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去圖書館借一大堆書過來,然後在教室裏找到最後麵的角落一丟,之後整個人就埋進了書堆。直到同寢室的過來叫我轉教室為止。

大學就是這點不好,為什麼我們教室要經常轉來轉去的,固定教室不好嗎?與其老師學生一起走還不如老師辛苦點一個人走好了。不過轉教室也有一點好處,有些人可以趁機溜了。

我借的書很多都是關於人體經脈和穴道的。但是看了很多也還是不明白經脈是怎麼一回事。經脈在中醫中一般稱之為經絡。經絡是什麼,存在於人體何處?經絡有哪些作用,是通過什麼途徑實現的?至今,盡管有關經絡的研究已取得相當的成果,有了很大的進展,但無論是實驗研究,還是假說論證,就其總體來說,仍處於百家爭鳴的科學數據和理論學說的形成、積累階段。簡單的說,到現在為止,人們還是不知道經絡是什麼,隻是照著遠古留下來的理論來用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根據一些醫書上說: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又發現這些大幹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脈”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

但是在臨床上還是未能發現具體的經絡。目前人們所認識的經絡不過是前人根據《黃帝內經》描繪出來的圖。而經絡經過穴位,穴位位於經絡,這是無庸質疑的。但是又有個問題了,穴位是什麼?

1882年,布裏克斯發現人體表麵存在溫點和冷點而被譽為軀體感覺生理學的先驅。其實,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

《黃帝內經》中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而到了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存針灸專科的開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到了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並且首創研鑄專供針灸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針灸銅人。就此,穴位學理論已經基本形成。

按照中醫基礎理論,人體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於體表的部位,還是針灸、推拿、氣功等療法的施術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驅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呢?它真是人體的特殊結構嗎?長期以來,人們對此推測紛紛,莫衷一是。

1950年,日本的中穀用12伏直流電通過人體皮膚,發現皮膚上存在某些導電量特別高的“良導點”,它們的位置與穴位位置吻合。

此後不久,法國著名針灸學家尼伯亞特在助手的協助下,應用測定皮膚電阻方法證實了這一現象,並確定穴位電阻隻有它周圍皮膚電阻的一半。在屍體上進行的測量也獲得同樣的結果。

50年代後期,我國學者有關穴位電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電阻高電位的特性。然而,據推測,全身穴位的總麵積僅占體表的萬分之四,而全身體表電阻的部位卻很多,遠遠不限於穴位的地方。況且,如進食、睡眠、運動等生理活動,時序、季節、氣溫等外界環境改變以及精寸心理狀態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皮膚電阻值。而法國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時間,應用此法測定穴位,所得結果卻與中國穴位大相徑庭,不得不揪然中止這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