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書香社會的播種者(代序)(1 / 3)

龍協濤

薛正昌主編寄來一摞沉甸甸的書稿,我打開一看,首先被他的書名所吸引。《嫁衣餘香錄》,好一個不俗的名稱!嫁衣者,一看便知是講編輯生涯的書,講編輯文化的書;餘香者,顯然是出自那句頗為流行的高雅廣告詞——“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編輯是同作者打交道,同文字打交道,策劃傳播,把關定向。正如我在《學報賦》中對編輯工作的描繪:“伏案審校,焚膏繼晷,幾多尋尋覓覓;援筆潤飾,嚼字咬文,盡在圈圈點點。”編輯沉潛在文字工作中,身上自然無花草之香,但翰墨之香是少不了的。書名和書的內容很貼切,有些詩意,耐人尋味。我猜想作者敲定這個書名是費了一些腦子的,可以看出作者對編輯工作深有體會,否則不可能概括出這個有文化品位的書名。然而,破題之後,我的思緒並沒有停頓,隨著我把書中的文章一篇一篇往下讀,浮想聯翩,我想得更大,似乎也更遠。

今天黨和政府講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我認為還應加上重要的一句話,即要大力共建學習型社會、人文科技社會、書香社會。

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提出,奮鬥目標和要求很具體,很明確,人民有很高的共識,也因之受到鼓舞。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美好藍圖,這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有現實的可能性,也蘊含傳統的理念,可以從政治、經濟和社會倫理諸方麵作深刻解讀。然而,應當引起人們警惕和思索的是,我們現在是在搞市場經濟,如果社會缺乏誠信的道德基礎作支撐,如果國民缺乏曆史責任和時代擔當的精神的動力,市場經濟就有可能逐步演變為市場社會。市場社會是人們不願看到的,是有識之士痛心疾首的,也不是中國改革開放要達到的目標。在市場社會中,人們之間的政治關係、社會關係和倫理關係,統統將被“等價交換原則”、“追求利益最大化”、“看不見的手”等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所主宰。人們在孔方兄和孔夫子之間,選擇的是崇拜前者,冷落後者,或者說表麵上尊崇後者,實際上信奉前者。如果是“孔方兄”無孔不入,孔夫子隻是掛在嘴上的話,那問題就嚴重了。說“孔方兄”無孔不入,應當檢視當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金錢在其中起了什麼樣的作用?不能說到了“鬼推磨”的程度,但“潤滑劑”的作用似乎成了社會潛規則。這是社會生活中無所不在的“一隻看不見的手”。說把孔夫子掛在嘴上,是指國學熱在興起,全國各地“國學班”、“國學課堂”中也能時常見到“老總”、“款爺”的身影。但這些人不是來“充電”,而是來“鍍金”的,甚至可以說也是在玩一種時尚,由風花雪月轉而玩起頗有幾分高雅的子曰詩雲,而真信奉、真學習、真踐行者則是鳳毛麟角。“孔方兄”大行其道的社會,不擇手段追逐金錢的利祿社會,這是一個銅臭社會,與書香社會是格格不入的。我們今天提倡在“二孔”中選擇尊崇孔夫子,是把孔夫子作為中國人心中曆史積澱的一個文化符號、一種文化象征;所謂尊孔是尊重文化,尊重教育,尊重讀書,大力建設人人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書香社會,絕不是要讓儒家文化中的封建糟粕死灰複燃。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今日的中國在複興,在崛起,在騰飛。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中國人,開始鬥富比闊,大有“終於輪到老子瀟灑一回”之狀。而原本還不太富裕的中國人,在這種社會風氣的熏染下,也窮人乍富,硬撐著學起真正的富人派頭。中國人在近代嚐夠屈辱的苦頭,夢寐以求國家的富強。人們習慣講國家富強,經常把“富強”二字聯係在一起用,其實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富不一定等於強。因為考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弱、實力,除了看它的經濟、軍事外,還有一個為國際通行的綜合國力的評估,即要充分考慮精神和文化的軟實力。去年全球掀起金融危機風暴,或者說叫“金融海嘯”,中國十分擔心並采取一切措施避免經濟回落,避免經濟探底,避免GDP下滑。這事關國家命脈,事關國計民生,麵對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上到國家領導人宵衣旰食,下到平民百姓精打細算,這些都是對的,必要的。然而要問,我們是否是以同樣的力度,像關心GDP下滑那樣,關心國民的精神是否在下滑,國民的道德是否在下滑。後者似乎不像前者那樣有數字,有指標,可以精確地統計出來,看得見,摸得著,但對一個國家國力的影響在一定曆史條件下可能要超過前者。我們在關心經濟發展速度的同時,也應關心國民的思想高度和社會人情的溫度。我們講一個國家的精神文化是軟實力,但絕不是軟指標、軟任務,它是事關民族精神風貌、國民信仰意誌的硬道理、硬責任,千萬不能有絲毫忽視。一位西方哲人說得好:“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於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於它的公民的文化素養,即在於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遠見卓識與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