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金銀灘
在那遙遠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們走過她的帳房,
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
……
作為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的誕生地,金銀灘注定是一個詩意的地方。茫茫草原連著湛藍的天,朵朵白雲映著緩緩蠕動的羊群、犛牛,而散落的帳篷宛如蓮花綻放在碧草之中。20世紀40年代,王洛賓在這裏認識了一位叫卓瑪的藏族姑娘,並創作了這首著名的歌曲。10年後,當這首歌風靡海內外的時候,金銀灘卻在地圖上神秘地消失了。30年後這塊寧靜而美麗的藏族牧區變成了一座吸引中外遊客競相觀光探秘的中國原子城。
金銀灘的嬗變,緣於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建立。
兩個超級大國的核訛詐核壟斷,迫使中國人研製自己的核武器。1955年3月,毛澤東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宣布,中國進入“開始要鑽原子能這樣的曆史新時期”。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黨中央決定研製“兩彈一星”,基地選址就定在金銀灘。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很快,金銀灘上幾百戶牧民悄然遷離,在1700平方公裏的神秘禁區內,18個各自獨立的生產、研究單位,對外掛出“國營221廠”的牌子,又叫“青海礦區”。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這裏完成研製、組裝,在新疆羅布泊成功爆炸。隨後,氫彈等也相繼在這裏誕生。1987年“221廠”撤銷,8年後化劍為犁,“完全退役”。經過徹底的無害化處理,金銀灘撩開神秘的麵紗,重新出現在青藏高原,風采依舊。
金銀灘,現在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東距西寧市80公裏,西與青海湖毗鄰,四周高山環繞。我們一行抵達時,正是金銀灘的黃金季節,鮮花盛開,百鳥飛翔,特別是燦若雲錦的油菜花分外奪目,百靈鳥的歌聲格外迷人。這裏的核設施、科研機關、生產單位都在地下,要不是張愛萍將軍題寫的“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退役紀念碑高高地聳立在眼前,你幾乎找不到能與原子城聯係起來的標誌。幸好,2007年春解密並對外開放了地下指揮中心,還有一個利用原爆轟試驗(又稱靶場)改造而成的基地展覽館,大量的圖片、實物、當事人訪談錄像,使人們得以了解原子城的秘密。
那是一段自主創新的輝煌歲月。
尖端技術是買不來的。1959年7月,我國核武器研製剛起步,蘇聯政府就單方麵撕毀協議,撤走全部在華專家。他們譏諷說:離開外界的援助,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但中國人不信這個邪。毛澤東說,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賬是很難還的。陳毅快人快語:“中國人就是把褲子當了,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
亂雲飛渡仍從容。“兩彈一星”研製者們在巨大的困難麵前毫不退縮,用有限的科研設備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頑強拚搏,發憤圖強,銳意創新,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沒有辦公室,就趴在水泥地上設計圖紙;沒有現代化設施,就利用幾張鋁皮和三合板,外加十幾支蠟燭和幾把手電筒,開始了中國衛星、火箭雛形的設計與研製。第一道難題,是驗證蘇聯專家提出的一個關鍵數據:原子彈爆炸時其中心壓力將達到幾百萬個大氣壓。鄧稼先帶著一幫人每周工作7天,每天三班倒,拚著命幹。沒有大型計算機,就運用手搖計算機和算盤進行現代最複雜的理論計算,每算一次要花費1個月,他們總共計算了9次。最後,否定了蘇聯專家的數據,找到了關係中國原子彈成敗的關鍵數據。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向中外記者宣布這一消息時激動人心的場麵還曆曆在目。兩年零8個月後,氫彈又上天了。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完成從原子彈到氫彈的飛躍相比,中國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兩彈一星”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是中國人的“爭氣彈”、“誌氣星”!
那是一曲舉國協作的交響樂章。
金銀灘“兩彈”研製的偉大實踐,是全國“一盤棋”、大協作的豐碩成果。“兩彈”在金銀灘研製、組裝,但其基礎理論、樣品試驗、設計和生產等環節得益於全國26個部委、20多個省市區、1000多個單位的精兵強將和優勢力量的大力協同。研發大軍攻破了幾千個重大技術難關,製造了幾十萬台件設備、儀器、儀表,表現出社會主義製度的巨大優越性和中國攻克尖端科技難關的偉大創造力量。許多早期參加研製的科技人員,都是從全國各地抽調的業務“尖子”,正是英姿勃發的年華,他們像研製中的原子彈“內爆”和“聚焦”那樣,表現出極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他們身處偏僻孤寂的金銀灘,目光卻瞄準世界技術前沿,不計名利,刻苦鑽研,協同攻關,為中華民族占據世界高科技領域的一席之地,揮灑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創立了氣壯山河的曠世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