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到石浦的時候正是八月的一個傍晚,這個背山麵水的古鎮,沉靜在落日餘暉的安逸中。山是碧綠的,山上雖然多岩石,高大的樹木不多,但鬱鬱蔥蔥,一片濃密。房以石築為多,大多三四層高,層層疊疊,依山而上,一片赭色。海麵一片平靜,海岸上泊滿了漁船,桅杆林立,帆繩縱橫,漁船的鐵甲,反射著柔和的紅光。沿岸一溜開、密密的是海鮮大排檔,一個個帆布棚裏,紅火閃耀,炊煙升起。岸邊人群熙熙攘攘,不少人擠在滿是貝類、蟹類的貨架旁,指點下餐的美味。一個夕陽下滿溢生活氣息的安逸的漁港,呈現在我們麵前。
從寧波到石浦,我們開車近三個小時,有些疲乏。然而當車門打開,從蝸居的車裏鑽出來,一頭融進海腥的風中的時候,大家的神情一下子變得清醒而活躍。幾個朋友迫不及待地走向岸邊的大排檔,尋找最中意的美食,隻剩下我一個人到處找車位。
當我找到他們的時候,桌上已經擺上三個菜了。晚上的生意可謂火爆,每張桌都坐滿了人,但不影響上菜的速度;排檔老板娘忙而不亂。這三個菜是清蒸白元蟹、清煮小黃魚配雪裏蕻鹹菜,燒白鯗湯配冬瓜,非常合我的胃口。象山海鮮一是吃鮮,吃每季節裏最佳的海鮮;白元蟹在八月裏最為肥美。二是要原汁原味、清淳透鮮、嫩滑爽脆;小黃魚要清煮,才能吃出鮮來。三是注重輔料搭配,如鹹菜,冬瓜,還有蘑菇、金針、木耳、冬筍、春筍、龍鞭筍以及其他果蔬類;不要小看這些看似平淡無奇、並不顯眼的配料,正是因為這些搭檔組合,吃起來就特別美;也可以這樣說,沒有這些樸素的輔料,也就沒有象山地方特色的海鮮風味。我有一次吃過一個很普通的大雜燴叫海鮮番薯羹,是去皮切薄條片的番薯,與梅童魚、小白蟹、小蝦等小海鮮一鍋煮熟,再放些豆腐、香蔥等輔料,湯清色麗,五彩繽紛,微鹹帶甜,鮮味特別足。
如果你問當地的特色菜,掌勺的可能會推薦一個叫“禦膳白玉羹”的菜。這個菜的主角叫彈塗魚,一種黑不溜秋的跳魚,每到初夏,潮退後在海塗上遍地是成群的大小彈塗。當地人用小鉤捕捉,或在漲潮前事先用一個個小竹筒,插在海塗中,潮退時彈塗往往跳入竹筒中,隻要收起竹筒倒入魚簍,便可滿載而歸。這種魚一般的燒法如同做鱔絲糊,把魚放入冷水鍋中,燒熱炊熟時撈起,然後用筷子把魚身兩片肉勒下,再入湯料鍋中略煮,配入綠豆芽或蒲瓜絲熟後以澱粉勾芡即可,味道比鱔絲鮮嫩。“禦膳白玉羹”是另外一種做法,把養過幾天淨了腸胃的彈塗魚,與豆腐一起放在冷水鍋裏燒煮;水溫漸高,而豆腐卻還冷著,彈塗魚遇熱使勁往豆腐裏鑽,所以上菜時,隻見潔白的豆腐浮在清湯中間不見魚。據說最先吃到這個菜的是宋末代皇帝趙昺,宋室兵敗,趙昺和群臣被元兵追殺,逃到石浦,到一戶漁民家想討口飯吃;主人拿不出糧食招待客人,隻好將剛捕來的彈塗連同集市上買來的豆腐一起煮食。哪知卻燒出一盤名菜來,趙昺吃後覺得此菜鮮美異常,於是就有了“禦膳白玉羹”一名。
啤酒、海鮮,大快朵頤,吃完出來已是華燈滿街。山海之間繁星點點,萬家燈火。沿海岸線,高杆的路燈蜿蜒向遠方伸去,一片流光溢彩,倒映在海上,是萬頃波光。我們信步前走,不遠便到一古牌坊。走進去,裏麵是一條古色古香的別具風情的石浦老街。這是一條古老、奇特、繁華的商貿街,原來的狀貌保留得相當完整。整條街道用石板、石台階鋪設,依勢鑲嵌在山坡上,兩邊街鋪門麵都是原木色的。屋宇簷牙高啄,各抱地勢,“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建築以明清風格為主,古樸幹淨,綢布店、鞋店、當鋪、中西藥店等眾多商號依次而開,辨得出名號的有“亞細亞公司”“同仁堂藥店”“大皆春藥店”“吉興栽煙莊”等等。兩兩相對的漁燈懸掛在房簷下,一盞盞向弄堂深處延伸而去;橘黃的燈光幽幽地彌漫在空間裏,這是一種充滿溫度感的濃濃的老街漁家味。街道每隔幾十米有月洞門式封火牆,跨街而建,層層遞進,使街巷越發深幽。從前到後有福建街、中、後街,延伸千米有餘。福建街由福建人在康熙年間創建,因30年代著名導演蔡楚生執導的電影《漁光曲》而聲聞海內外。當年,劇組一行30多人就下榻於這條街上的金山旅館。《漁光曲》片中主題曲由音樂家聶耳所作,用舒緩而壓抑的節奏,描繪30年代漁村破產的淒涼景象,是聶耳最成熟的作品之一。石浦人在大海邊為聶耳立了一個拉小提琴的石像,紀念天才音樂家與石浦的這段故事。
老街上的每幢房子幾乎都有人家居住。門戶敞開,隻要你抬頭即可看到屋內的光景。靜夜的燈光明亮,有幾家還在吃飯,碗碟交錯,男主人邊呷酒,邊剝著貝殼;有的三五成群圍坐著一起說笑,一些則悠然擺開棋盤進行廝殺。遊客們上上下下說說笑笑,他們全然不顧。我們找了一家望得見海的農家樂。老板娘粗門大嗓,非常熱情,旅館的床鋪衛生間都非常幹淨,窗外正好是燈光下靜美得如月亮般彎彎的港口。不由自主地想起清代大家陳秉元的詩句,“蜃雨腥風駭浪前,高低曲折一城圓。人家住在潮煙裏,萬裏濤聲到枕邊。”於是非常愜意地住下了。一夜無夢,酣然而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