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3 / 3)

一向不肯輕易認輸的他選擇了繼續往上爬。每向上攀登一步,他就感到自己的呼吸愈加的困難,心中的每一個念頭都是要放棄、要放棄!當時他還是憑借著自己頑強的意誌,一步一挪地向上攀登,他隻是覺得:隻要再多堅持一分鍾,自己就多一分希望,就能夠昂首站在世界的最高峰上了!

當他爬到8400米的位置上時,發現路邊扔了很多廢氧氣瓶,他逐個撿起來掂量。在8430米左右的一個路口,他撿到了一個還盛有多半瓶氧氣的氧氣瓶。靠著這半瓶氧氣,他登上了頂峰,並安全撤回了營地。

這位企業家的登山經曆告訴我們:做事就像登山。遇到困難時要再堅持一會。很多時候,隻要再堅持一會,成功就在下一個路口等你。

堅持就是成功邊緣的最後一次考驗,是意誌的試金石,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分水嶺。往往不是機遇與天賦,而是靠著成功者的堅強意誌,多堅持了三分鍾——有時是幾年、一年,有時是幾天、幾小時,而有時,僅僅隻是一瞬間。

無數的成功事實也驗證了這一規律的正確性:勝利固然由多種因素促成,但堅持是勝利的必備條件,是通向勝利的橋梁。最困難的時候,也就是最能接觸到事物關鍵的時候,更要堅持……

人生處處充滿著競爭,但競爭同時也是機遇,也處處充滿挑戰,每一位渴望成功的人隻要能夠“多堅持三分鍾”,那麼一切困難都會在你堅定的意誌麵前退縮!

竭盡全力而非盡力而為

當我們準備好幹一件事時,如果想盡力而為時,那麼它成功的可能性或許就不太大;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全力以赴,那麼它幾乎就已經接近成功。做事常常說“我盡力而為”,那是精神上的畏懼,那是缺乏自信的體現。因此,做事要竭盡全力,不要盡力而為。

竭盡全力是指用盡全部力量。而盡力而為是指盡自己的最大力量。盡力而為強調力,竭盡全力強調竭。前者已經竭盡力量,而後者並非全力以赴。讓我們先來看這個故事:

一位風度翩翩的青年海軍軍官大步走進寬敞的辦公室,他是應召來見海曼-裏科弗將軍的。

將軍同他的談話很特別,坐定之後,將軍就讓這位青年挑選任何他所希望討論的題目。接著,他們討論了海軍戰術、航海技術、時事、音樂、文學、電子學和射擊學。談話過程中,將軍總是注視著對方的眼睛,不斷問這問那,常常問得這位青年軍官瞠目結舌。他很快明白了將軍找他談話的真正用意。他挑選的這些自以為懂得多的問題,其實知道得很少,身上不由得冒出了冷汗。結束談話時,將軍問他在海軍學院學習成績怎樣。

“先生,在820人的年級中,我名列第59名。”年輕人不無自豪地說。

“你竭盡全力了嗎?”

“沒有。”年輕人坦率地答道:“我並不總是竭盡全力的。”

“為什麼不竭盡全力呢?”將軍瞪大眼睛,看了青年很久很久……

這位24歲的海軍軍官,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卡特。

卡特終生不忘這次會見。“為什麼不竭盡全力呢?”裏科弗將軍提出的這個問題強烈地震撼了他。此後他一直將“竭盡全力”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鞭策自己頑強地學習和工作,終於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有個牧師向他的學生承諾:誰要是能背出《聖經-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內容,他就邀請誰去西雅圖的“太空針”高塔餐廳參加免費聚餐會。

這部分內容有幾萬字,而且不押韻,要背誦其全文無疑有相當大的難度。盡管參加免費聚餐會是許多學生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淺嚐輒止,望而卻步了。

幾天後,有一個11歲的男孩胸有成竹地站在牧師麵前,從頭到尾按要求背了下來,竟然一字不落,沒有一點差錯,到了最後,簡直成了聲情並茂的朗誦。

牧師比別人更清楚,就是在成年的信徒中,能背誦這些篇幅的人也是罕見的,何況是一個孩子。牧師在讚歎男孩那驚人記憶力的同時,不禁好奇地問:“你為什麼能背下這麼長的文字呢?”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盡全力。”

15年後,當年的這個孩子已成為一家知名軟件公司的老板,這時,一款名叫Lotus1—2—3的表格軟件幾乎占領了電子表格的整個市場,成為他公司的心腹大患。他決定開發一個定名為視窗的軟件,以便回擊這款表格軟件對他構成的致命威脅。

但要開發這款巨大而又複雜的視窗軟件困難重重,因為有許多技術上的難題要攻克。但他沒有退縮,和員工們夜以繼日地工作,有時簡直到了近乎瘋狂的程度。他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累了就往地板上一躺,呼呼大睡,醒了又爬起來接著幹。除了吃飯,上衛生間,成天泡在實驗室裏琢磨問題。

終於,經過長達四年的拚搏,他的公司終於開發出了功能幾乎完美無缺的視窗軟件,定名為windows;正式投放市場後,他的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了極為有利的位置。

有時,他需要去外地談生意。每次出差,他總是在飛機起飛前十來分鍾才趕往機場,有時離飛機起飛的時間隻有五分鍾。他經常在乘務員快要關閉機艙門時才登上飛機。他這同時間賽跑的工作方式為他贏得了大量時間。盡管他的智商極高,但他從不將事業成敗寄托在智商上,而寧願寄托在勤奮的工作上。

他就是比爾-蓋茨,每一次的竭盡全力,讓他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在一般人看來確實難以做到。但難以做到,並不是不能做到。這“難”與“能”的分野,就在於是否竭盡了全力。因為隻有竭盡全力,你才能開發出自身更多的潛能,才能更接近你想要的成功。

美國石油大亨約翰-洛克菲勒,標準石油公司的創始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億萬富翁。16歲時,他為了得到一份“對得起所受教育”的工作,充滿熱情,全力以赴。翻開克利夫蘭全城的工商企業名錄,仔細尋找知名度高的公司。每天早上8點,他離開住處,身穿黑色衣褲和高高的硬領西服,戴上黑領帶,去赴新的一次預約麵試。他不顧一再被人拒之門外,日複一日地前往──每星期六天,一連堅持了六個星期。在走遍了全城所有大公司都被拒之門外的情況下,他並沒有像很多人想的那樣選擇放棄,而是“敲開一個月前訪問過的第一家公司”,從頭再來。有些公司甚至去了兩三次,但誰也不想雇個孩子。可是洛克菲勒越受到挫折,他的決心反而越堅定。

1855年9月26日上午,他走進一家從事農產品運輸代理的公司,老板仔細看了這孩子寫的字,然後說:“留下來試試吧。”並讓洛克菲勒脫下外衣馬上工作,工資的事提也沒提。他過了三個月才收到了第一筆補發的微薄的報酬。這就是洛克菲勒的第一份工作,是他自己都記不清被拒絕多少次後得到的工作。他一生都把9月26日當作“就業日”來慶祝,那熱情,勝過自己過生日。也正是因為這種全力以赴的精神,使約翰-洛克菲勒對追求成功的事業充滿了熱情。也正是憑著這股子全力以赴的工作勁頭,最終使約翰-洛克菲勒擁有了自己成功的事業。

生活與工作中,不要過多地計較個人的得失,而要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和滿腔的熱情去對待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做到要全力以赴,不要盡力而為。

你也許有過這樣的經曆:盡力而為地努力工作,取得成績後希望得到肯定和賞識,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你並沒有如願以償。這時,你應該如何克服內心裏那重重的失落感呢?

這時,我們不會叫你想開些,而是想建議你,首先捫心自問一下:“我的工作真的已經做得很到位很完美了嗎?我真的已經全力以赴了嗎?也許我還可以在已經完成的工作上再努一把力。”

我們也許應該明白,盡力而為地完成自己工作的人,最多隻能算是一個稱職的人。如果在工作中多努力一把,你就可能成為優秀者,如果繼續再加努力,你就可能從優秀者成為卓越者。如此,就需要你把自己從一個“盡力而為”的人成長為“全力以赴”的人。

做什麼事情,你都不能認為是在給別人打工,你不應該有任何的理由和借口,你必須全力以赴。

盡力而為隻是慰己欺人,竭盡全力才能叩開成功之門。所以,我們要想獲得成功,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清醒地知道:僅僅盡力而為是不夠的,隻有竭盡全力才能贏得勝利,成就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