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蓋華夏的東海神廟(1 / 3)

細雨蒙蒙的深秋,我走近了曆史悠久的東海神廟,這座承載著中國曆代皇家最高祭海大典的古建築群落的遺址沉浸在彌漫著雨氣的青灰色的萊州灣東海岸上。昔日的金碧輝煌畫梁雕棟紅牆碧瓦早已化作時間的塵埃,唯一幸存的半壁殘垣上,殘泐的青磚在瑟瑟的秋風秋雨裏默然垂淚,懷思著往日極盡的榮華與曾經的輝煌歲月。荒草裏寬闊的石基石座間隱透出一份皇家道觀的森然,寫滿滄桑的石龜石獸和磚石瓦礫直把人的思緒往一個曆史深處的空間裏帶。自遠古時代,人們對容百川之水的大海就萌生了迷信的認識,認為海裏的龍能興雲播雨,進而逐漸形成了海龍王和五方龍王及海神的傳說。《史記·封禪書》載:秦並六國後,就在雍地(今河南焦作西南)建立四海、風伯、雨師等廟。

在對自然界的崇拜活動中,人們認為生命之靈是由星宿派定的。天文學家們據此對人生至關重要的八位神祗(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按星宿之位選取了祭祀之地。其中,有兩處神位選定在萊州。一是陰主神(八神中的第四位,數四屬陰),祭祀處在萊州城北五十四裏的三山(秦始皇、漢武帝、漢宣帝都在此搞過祭海活動)。八位神祗中的第六位月主神(數六屬陰),祭祀處在萊州城南五十四裏的大澤山頂(漢武帝、漢宣帝在此祭月)。二神主之位占危星,臨虛宿。危虛屬水,其精以東海為彙。根據陰主與月主的位置,經過漢初至唐的天文學家和經緯學家的精心測算,要成危

宿之像,那麼萊州城西偏北的十八裏處海邊即為最佳祭海之處。自漢代始便禦定在此處建祭海祠,作為祭祀大海為蒼生黎民乞福求祚的地方。後經曆朝曆代的擴建而最終成為規模宏大的中國第一海神廟。古人認為中國居大地之中,四麵由東、南、西、北四海環繞,故有四海龍王和四海之神之說。至宋朝,朝廷將祭海之事做了定製,記於《誌》,每年的立春日來萊州東海神廟祭大海稱年祭,也為大祭。立夏日祭南海於廣州(規模小於春祭)。因為西海、北海是虛幻之設,立秋日祭西海於河中府之河瀆廟(在今山西蒲州)。立冬日祭北海於孟州濟瀆廟(在今河南孟縣)。此二處皆為望祭, 祭祀的方位為萊州東海神廟。

今天的遺址之上,依舊折射出那種代表著一個國家海神祭祀大典之地的森然肅穆。不絕的濤聲中、鳥雀的和鳴間,穿透世紀空間的祭祀鍾聲還似悠揚地鳴響著。第一個敲響鍾聲的皇帝便是武功赫赫奠定了大漢盛世的漢武帝劉徹。征和初年,漢武帝從方士之言,在漢初建立的“海水祠”的基礎上詔令大建萊州東海神廟。朝廷撥出巨資,在“海水祠”前建起一座大殿,主祀東海神龍。在大殿四周圈地圍三百六十弓(一弓等於五尺),意為海神一年三百六十日皆撒福田。征和四年(前83),對於東海神廟來說,是一個值得記住的年份,這一年漢武帝親自來這裏致祭,開啟了皇帝至東海神廟親祭海神的先例。三十年後,東海神廟又留下了中興之主漢宣帝的腳印。

漢至唐初,國家戰事不斷。東海神廟少祭無修繕,幾近毀壞。唐貞觀年間國勢昌盛,朝廷派太史令李淳風來祭祀東海神廟。《東萊野語》載:李淳風當時在廟前閑地考察時,有百姓稱這裏種糧禾苗不長,建房易遭火焚。李淳風幾經丈量測算,悟到此處不是凡人可用之地,應為海神禦座處。他從東海神龍殿向南量出二十八弓,焚香立石定下海神正殿之址,為萊州刺史趙宏智留下東海神廟星野圖。後來的東海神廟前祀海神、後祀龍王的建築就是依此圖來的。

至唐玄宗時,朝廷撥資重修東海神廟。廟宇殿堂增至二百多間,皆雕梁畫棟。大殿塑一高抵殿頂、著公爵服的人身神龍像,為神龍上封號為“廣德公”。正殿之上的“海天雲龍圖”傳為有著“畫聖”之稱的唐朝大畫家吳道子所做, 吳道子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道家佛家壁畫,以一個國家供奉海神的最高殿堂來看,此事應在情理之中。史載:此畫栩栩如生,猶如萬丈波濤迎麵撲來,令諸多初見者驚悚不已,因此名噪一時,被譽為“掖邑八景之首”。與東海神廟淵源最深的皇帝恐怕要數宋太祖趙匡胤了,避難海水祠與打狗孫媽媽的故事已走過了千年的傳承。歲月可以把一座祠堂化為廢墟,卻無法磨滅孫母祠所承載的萊州人悠久的傳統美德。遺址上的“孫母祠碑”介紹:趙匡胤發跡前流落萊州,海廟孫媽媽曾對他有過一飯之恩。趙匡胤登基後,孫媽媽又以“餓了甜如蜜,飽了蜜不甜”相勸誡。孫媽媽去世後,趙匡胤下詔正在重修東海神廟的大將鄭子明附建“孫母祠”,旌揚孫媽媽的美德。在朝廷行祀的官廟中建祠,專門供奉一位窮苦的老婦人,在中國的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出於對海神的敬仰,太祖將東海神龍的“廣德公”爵位擢升為“廣德王”, 海神由此戴上了王冠,披上了王袍。塑像也由龍麵換成人神模樣。吳道子的“海天雲龍圖”時已毀壞,著名的山水派畫師李成以一副氣勢宏偉的“出宮入蹕圖”,被世人複譽為“掖邑八景之首”。不管是由於統治的需要還是出於一己的情感,趙匡胤對東海神廟的綣顧之情是有跡可循的。開寶六年(973)三月六日他又一次詔令鄭恩到萊州修建東海神廟,與萊州府和掖縣衙門一起修主殿、起廟會、組織官吏與百姓大搞歡慶敬神活動,把東海神廟的民間影響推向了高潮。今天每年四月初三和六月十三日的海廟廟會就是由此興起,十月初三的廟會則由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朝廷祭海而起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