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澳門紀行(2 / 3)

盧家大屋離濠璟酒店不遠,這裏是“葡治”時期“民政總署”的所在地,位於澳門最美的旅遊區,現在作為旅遊區對外開放。總署門前較為寬闊,街道中央一個圓形的噴水池,池中央鏽跡斑駁的鐵質雕塑,透出它昔日的輝煌。這裏所有的街道,全部是以約8公分白色石塊鋪就,並間隔鑲嵌黑色的波紋形色帶,使本來平直單調的街道平添了不少動感,讓人由衷地讚歎工程的浩繁與靈動。兩邊除各種琳琅滿目的商店外,郵局、銀行、教堂等一應俱全,成為旅遊購物勝地,每天遊客人山人海。盧家大屋即坐落在此地一條半坡的小吃街之中。據介紹,這裏的主人盧紹華,人稱盧九,早期由廣東遷澳兌換貨幣,稍有積累,繼而開設錢莊, 後經祖孫三代的資本積累,遂成一方巨富,在當地建起三間三進廳堂的二層樓房,雕梁畫棟,極盡奢華,現已名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天世界各地與內陸來這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在山東省乃至全國頗有盛名的萊州玉雕,當然也吸引了澳當局的目光。組織者將祖國燦爛的民間藝術與澳門的名勝古跡聯展,豐富了文化旅遊的內容,也向世界各地展示推廣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對於萊州市來說,是向世界展示自己極好的窗口,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盧家大屋展廳外,設有山東民間工藝展演的宣傳牌。進入大門,迎麵擺放著萊州玉雕項目介紹:“萊州玉雕盛產於臨海環山的膠東萊州市,得天獨厚的石料資源,造就萊州玉雕譽滿天下。萊州玉雕根據萊州玉的蒼勁渾厚的特性,曆經代代藝人精心雕琢與完善,逐漸形成了造型敦厚,古樸,並兼收牙、玉、青田、福州石刻等眾家之長,題材貼近生活,工藝精湛,獨樹一幟。王石麟為省級高級工藝師,創作注重作品思想內涵與意境,精心挑選合適且優質石材,使作品達到天然美與技巧美共存的美感。其作品造型敦厚,古樸,刀法簡約而細膩,明快流暢”。

經過一天熟悉駐地,7月12日上午布展,我帶去的30餘件中小件精品,擺放在大廳中央的紅木雕花櫥櫃中,更顯典雅古樸。這次展演還帶了100 餘方“八鏟猴”坯料和贈澳門朋友的80餘方章料。為期三周的展演活動就此開始了。

展演期間,國內外遊客對萊州玉雕非常喜愛,給予很高的評價。澳門古玩收藏家閆先生連續幾天到場參觀,詢問萊州玉雕的各種細節。我們也成為朋友,並一再邀請我去他家,介紹他所有的藏品,並拿出他珍藏多年的雞血石,請求我為他刻成雕件。我說:“雞血石很珍貴,我給你雕刻必須做到錦上添花。為慎重其見,你可把石料的照片發到我的郵箱裏,我根據原料的形體,色彩等特點,先設計出圖紙發給你,我們先達成共識,再動手這樣才更穩妥。”他聽後連聲說:“無愧是大師,在理,在理!”表演期間,我雕刻的一方孔雀綠毛公石雕紐章,閆先生與另一們欲購買者的一再協商,以800 澳元(約合5200 人民幣)收藏。7月13日,《濠江日報》、《澳門郵報》就此次活動開辟專版,就萊州玉雕的項目、作品及作者做了詳細報道。很多在澳工作、求學、旅遊的內陸人和山東老鄉,看到報道後都趕到現場觀看,熱切的交談透著濃濃的鄉情倍感親切。當看到他們以主人的姿態向澳門及外籍遊人介紹萊州玉雕時,深刻地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自豪與溫暖。50 多歲的曾先生青年時期在外獨闖,曾到過許多國家,曆盡艱辛,也使他見多識廣,並會多國語言,現在澳門工作,並愛好民間工藝。展演期間,一有閑暇,即來參觀,將自己收藏的黃楊木雕相贈,並收藏3件毛公石精品雕件。其中一件“泥瑙石巧色雕山高水長筆架”,他極為欣賞。我說這件作品是我專門來展覽的,很遺憾不能出手。他即說:“理解,理解,不能奪人所愛。”這樣,我們成了朋友,並多次相邀去他家做客,但由於時間太緊隻能婉言相謝。離澳時,他特意到場送行。

7月17日,是我第一個工作訪日。這裏的語言大多以廣東話為主,其次是葡語和英語。澳門文化局為解決語言上的障礙,每天為我們配備兩名大學生做翻譯,他們大多是曆史係或英語係的學生。工作坊教學的主要內容是:簡要地介紹萊州玉雕的曆史,原料,藝術特點,工藝程序等,讓他們有一個感性認識。實際操作即在兩個小時內,完成一件“八鏟猴”雕刻。當我在這個盈寸方石之上,寥寥數刀(八鏟,故名八鏟猴)而形神兼備的作品完成時,都驚歎不已, 異常興奮而躍躍欲試。在教他們如何使用刀、鑽、銼的要領後,在輕鬆活躍的氛圍中,每人都完成了一個“八鏟猴”的雕刻。雖然離要求相差很遠,但都非常高興,表示要把自己親手雕刻的作品連同我贈送的一同好好珍藏。其中葡籍學員塞木斯學得最認真,也最快,豎起大拇指向我笑著說著什麼,在場的學生翻譯說:他說你教得太好了,要好好保存這件值得紀念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