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五千年,思想何其深邃廣博!中國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春秋以降,上下五千年的漫長歲月裏,中華文明曆經多次蛻變,但卻始終保持著自己完整的麵貌和獨特的魅力,充滿了頑強的生命力,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與人類其他文明的演進一樣,中國文化在她延續發展的幾千年裏,也曾遭受過數次挑戰:一是漢末佛教的傳入。公元一世紀,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傳播發展,印度佛教逐漸融入中土,形成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等新的宗教思潮,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二是“五四”前後西學的引入,民主與科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猛烈的撞擊,打倒孔家店導致其後100多年傳統文化的丟失;三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給傳統文化中的封閉性、中庸信條以及倫理中心原則形成了對立。但是,這一次又一次新思潮的湧進,不僅沒有動搖中華文化的根基,銷蝕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反而都長時期地延展了中華文明深邃的智慧,疊加了傳統文化睿智的量度。每次曆史的巨變,都成為中國社會嬗變的契機,引發著中國社會生生不息的變革和蓬蓬勃勃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傳統文化相關問題的研究與探索逐漸成為學術界的潮流與熱點。進入21世紀以來,關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重視。但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隨著與世界其他民族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受到了外來文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文化霸權的挑戰。特別是中國進入消費日益繁榮的時期以後,經濟快速增長、物質極大豐富;精神空虛,道德迷茫,思想焦慮,成為時下社會的普遍現象。在這種形勢下,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偉大的民族精神、提高國人的文化品味、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成為了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學人無可推卸的責任。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各民族在曆史的發展過程中積澱下來的習慣、習俗、觀念和製度,是中國人共同擁有的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習慣和能力。中國傳統的文化經典,尤其是《詩》《書》《禮》《易》《春秋》等集中國文化、思想、精神之大成,是全部中國文化的源頭;《周易》被西方學者看做中國五千多年文化科學技術的源頭活水;儒家提倡的溫、良、恭、儉、讓和“德治”“仁政”主張,既有基本的人倫秩序,也有高明的政策措施,它們維係了2000多年的中國古代社會,創造出中國封建社會的輝煌,也正在推動著今天中國的發展。宋濂在《元史·列傳第三十》中說:“幼肄業國學,博通群書,其正心修身之要得諸許衡及父兄家傳。長襲宿衛,風神凝遠,製行峻潔,望而知其為貴介公子。”繼承傳統,振興國學,是人性培育之要訣,社會和諧之核心;是少年成長之核心,全球發展之良藥。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效法自然,即遵循規律、萬物和諧,這正是當今社會發展和全球生存的文化命脈。作為中華民族文化載體的文化典籍,可謂生之動力,命之源泉;《詩經》《論語》《大學》《中庸》,一篇篇古文,仿若是一個個先賢在沉思和喃語,在訴說和啟迪,在呼喚和催促。當我們浸淫在中國文化的寶庫中,我們就會用心靈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用身體引動出中國文化生動的脈搏,在傳統文化的指引下創造出新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