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關於其他財務報告
在我國,按照“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規定的其他財務報告隻有“財務情況說明書”。按照西方的慣例,其他財務報告可能有:(l)補充信息(Supplementaryinformation)。例如物價變動的有關信息披露,石油與天然氣儲藏量信息。
(2)財務報告其他手段(other means of financial reporting)。例如“管理當局討論與分析”(MD&;A)、“致股東的信”(letters to stockholders),我國證監會也有類似要求。
(3)其他信息。例如在美國,按SEC格式接受訂單和競爭的討論(Discussion of competition and order backlog in SEC forms)、分析者的報告(Analysts Reports)、經濟統計、有關公司的文章。
3.關於披露
傳統的財務會計程序是以產生財務報表中的信息為終端(目的)。為了產生真實而公允的報表信息,在報表表內信息列報之前必須運用確認(第一步確認為記錄,第二步確認為編表)、計量和記錄等會計程序。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確認。廣義的確認不僅包括第一步的確認即正式記錄,而且包括記錄和計量並集中表現為第一步的確認。即在財務報表表內既通過報表項目(文字說明)又通過數字即金額來描述其數量。一切被確認的項目,其金額都應包括在表中某個項目的金額,以及報表各部分小計、合計和最後的總計之中。但由於發展了報表的附注,以及提供財務信息的其他手段,在財務會計程序中便出現了披露。披露是會計對表外附注和其他財務部分的表述方式(程序)。以上說明的財務報表附注和其他財務報告的表述形式都屬於披露。嚴格地說,確認和披露都是財務報告的表述方式(又是兩種會計程序),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財務報表表內的表述是確認;財務報表以外,包括附注、其他財務報告的表述都是披露確認在會計上有較嚴格的要求:①不論第一步確認或第二步確認,其資料皆來自交易或事項,都要符合確認的四項標準,並遵守企業會計準則和製度。②確認表現在日常的正式會計記錄,實際上就是複式記賬的運用。當每次交易或事項發生時,在確定其屬於會計應予處理的對象時就要辯明其應記錄的報表要素及其所在賬戶,然後同時按相等的金額記入相互聯係的要素所屬的借方和貸方賬戶。在編製財務報表時,則應根據賬戶記錄,按報表的要素及所屬項目列示報表,同時將相關金額分別表述為報表中各項目的金額、小計、合計和總計。③一般地說,一個企業最可靠、最相關的財務信息是在財務報表中表述的。披露則是財務會計程序中的新發展(對比確認而言),它與確認的主要區別:一是它隻適用於除財務報表內列報的一切表外表述的各種形式;二是相對而言,披露不像確認那樣嚴格。
披露的主要特點是:①可以隻用文字說明而不一定要求必須同時用數字描述;②不必遵守企業會計準則和製度;③除附注外,不必經過注冊會計師審計(audit);而隻要請專家審閱(Review);④其數據、資料來源不一定要來自日常會計記錄;⑤披露的信息應當既有相關性,又有可靠性,但對後者的要求比較寬鬆;⑥各國的CF對確認都提出基本標準,而對披露,迄今尚難提出統一的標準。近年來,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往往更加關注表外披露的信息。這是因為,在法定披露中就經常包括一些對使用者可能很相關的信息,但這些信息尚不可在報表中確認。此外,在國外還鼓勵企業自願披露。以美國為例,根據年AICPA的“改進企業報告—麵向用戶”和2001年FASB企業報告研究項目專門委員會發表的《改進企業報告:強化企業自願披露》提出的關於自願披露的模型,共包括6項信息:①經營數據(例如,管理人員用來管理企業的高層次經營數據和業績數據);②經理層對經營數據的分析(例如,經營數據與相關的業績數據的變化原因和關鍵性的特性與過去的影響);③前瞻性信息(例如關鍵因素的內在概念與風險,包括關鍵成功因素在內的經營計劃;用實際經營業績同以前披露的機會、風險與經營計劃相比較等。必須強調的是:最為重要的前瞻性信息是影響企業成功的重要方麵);④有關經理層和股東的信息(例如,董事、董事長、獨立董事、首席執行官、首席財務執行官等的姓名、學曆、經曆、報酬;主要持股人及其所持股份,等);⑤公司背景(例如廣泛的目標戰略;企業和資產的範圍和內容;產業結構對公司的影響等);⑥無形資產和人力資源(包括目前尚不能在報表中確認的公司自創商譽、人力資源、知識產權和其他軟資產)。在已經初現端倪的知識經濟時期,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無形資產在本質上已經不同於傳統的無形資產,如可用取得成本加以量化的外購商譽、專利權、商標等等,而是主要由無法量化的人力資源構成的知識資產,如自創商譽、企業的員工、它的客戶、知識基礎和企業的聲譽(company People,its customers,its knowledge Base and its reputation)等等所構成。所有這些無形資產都稱為“軟資產”(soft assets),有人預言:在知識經濟時代,為企業做出最大貢獻的,將不是傳統的“硬資產”(hardassets),而是這些軟資產。2000年8月28日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甚至說,在21世紀的公司中,“人力資本是唯一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