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遊戲”是非利弊引發社會思考:很多人玩殺人遊戲,也許僅僅隻是把它當作一種緩解工作、生活壓力,放鬆心情的休閑娛樂方式,但前段時間,發生在某市的一起持械鬥毆事件,卻將這種殺人遊戲從虛擬搬到了現實中。
5月25日中午,郵政街派出所民警接到“110”指令,稱在花園街一網吧附近有人在打群架,民警立即趕往現場,隻見一人倒在網吧門口,另一人倒在街上,都被砍傷。
漠旭友市電信路派出所民警衛繼貴:一人後背中一刀,15厘米,另一人中9刀。
據民警調查,事情起因緣於一種網絡殺人遊戲。兩名女孩小琳和小麗平時酷愛玩網絡殺人遊戲。然而一上網,級別稍高的小琳總能把級別低的小麗殺掉。為此小麗也曾求過小琳,對自己手下留情。可25日中午,在遊戲中,小麗又遭到小琳的欺負。雙方便在網絡裏對罵起來。這時兩人的男友都看不下去了,雙方約到網吧門口來真刀真槍地一決勝負。在鬥毆中,小琳的男朋友及找來的幫手被刺成重傷。而小麗的表弟也負了輕傷。
記者在采訪很多曾經與同事、朋友玩過殺人遊戲的玩家時,他們都提出了這樣一個具有共性的問題。
遊戲玩家:有時候這個遊戲玩多了吧,他會帶到生活裏去,有時候看同事在玩遊戲的時候這麼狡猾,隱藏的挺深的,是不是平時的時候也是裝的啊?
一位殺人遊戲玩家告訴記者,由於在遊戲中需要欺騙,在玩遊戲時朋友間大打出手的事兒時有發生,夫妻同玩這種遊戲當場反目吵架的情況也並不少見。
遊戲玩家:我覺得“殺人遊戲”是很傷感情的遊戲,雖然是玩樂,但在辯解自己不會殺人或被殺時多少會流露一點真感情,表現出自己對別人的真實看法。
解放軍總醫院心理學專家宏璀:殺人遊戲很容易成癮,一旦成癮就會使人的情緒、認知和行為處於失控狀態,會模糊了遊戲和現實之間的界限,比如說遊戲中的說謊行為就會牽引到日常生活當中,形成負麵影響,這樣就會導致一些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
由於孩子正處在形成世界觀的年紀,一些學生家長也對這種遊戲表現出了自己的擔憂。
學生家長:孩子進網吧家長已經很擔心了。如果這種遊戲在網上泛濫,恐怕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據了解,由於殺人遊戲最核心的內容是尋找殺手或殺手自辯,遊戲中無論是多麼善良的人,一旦在遊戲中扮演角色,就隻能隱瞞自己的身份不斷製造謊言,不擇手段的除去威脅者。
龍朔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學專家玉紅望:從犯罪學的理論傷來講,犯罪是可以通過模仿、學習而來的,從法律層麵上來講殺人遊戲中“殺人”這個字眼就是一種嚴重的犯罪行為,而且‘殺人遊戲’中采取的製勝手段,例如撒謊、做偽證、誣告陷害等也是法律上明文規定的犯罪行為,那麼長期沉浸在這種遊戲當中,有可能產生一種對法律意識的淡漠。
龍朔社會科學研究院社會學所專家湯軍:既然是遊戲,肯定也有負麵的東西,正如電腦遊戲和網絡遊戲讓眾多孩子家長始料未及一樣,本也是為了愉悅心智,有時候它也會走了味兒。「CCTV.com消息(20點新聞)」
當這篇新聞稿在第二天晚上讓徐心荷看了之後,其結論卻大大出乎淩一彬的預料。
當時,淩一彬剛從公司來到晨曦的寓所,準備一起出去吃飯,順便帶來了央視國際網站的這篇新聞打印稿。兩人還沒出門呢,心荷、圖影、倩倩三個女孩就按響了門鈴。
她們來的本意是一片好心,想告訴晨曦她們昨晚討論的結果:有鬼,但不是惡鬼,知會一聲也好有個提防或者照應。可開場白沒說完,還沒進入正題呢,淩一彬就吧打印的新聞稿給她們看了,問她們有何感想,尤其是問倩倩、心荷兩個玩家。
倩倩看完隻是笑了笑,沒說什麼,心荷看了卻似乎陷入了思考,過了一會才說:“我覺得這篇報道很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