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的成功是由於蕭何的大力推薦,韓信的敗亡也是蕭何出的計謀。所以民間就由這個故事概括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句俚語。後人遂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來比喻事情的成敗、好壞都由一個人或一件事情造成。
蕭何是怎樣消除劉邦對自己的猜忌的?
楚漢戰爭時,蕭何任丞相,鎮守關中,漢王與項羽相持於京索之間。漢王數次派遣使者回關中慰勞丞相,這顯然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蕭何手下有一位姓鮑的人對他說:“漢王在外風餐露宿,卻多次派使者慰勞丞相,恐怕是有疑君之心。依我之見,丞相不如把親族中可以當兵的子弟全部送到漢王軍中服役。這樣,漢王不僅不會懷疑您,而且會更加信任您。”蕭何采納了鮑生的意見。這一天,漢王正準備與楚軍決戰,忽報丞相派遣宗族子弟前來助戰。漢王一聽,非常高興,立即召見蕭何的親屬,向他們詢問丞相的近況。他們回答道:“丞相托漢王之福,一切安好,惟念大王親臨戰場,櫛風沐雨,備受艱辛,恨不能相隨左右,特遣我等前來供大王使喚,乞大王恩準。”漢王見狀大喜,說道:“丞相為國操勞,公而忘私,真乃忠臣也。”蕭何把自己的宗族子弟送往漢王處,實際上是以他們為人質,果然漢王對鎮守關中的蕭何放心了。
蕭何輔佐呂後用計誅殺了韓信以後,漢高祖對蕭何也不放心,於是派遣使者回京師,拜蕭何為相國,增加五千戶封邑,同時又命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士兵作為相國的警衛部隊。這樣做,既是為了籠絡蕭何,同時也有監視之意。朝中大臣見蕭相國如此受高祖寵信,紛紛前往蕭何府上祝賀。惟有一個名叫召平的人,他來到蕭府,不僅不表示祝賀,反而對蕭相國說:“公將大禍臨頭矣。皇上在外,公在朝中,既增加公之封邑,又為公設置警衛,顯然是對公起了疑心。願公上書辭讓封邑和警衛,並將家中私財悉數捐出以佐軍資,以解除皇上心中的疑忌。”蕭何原本就對此次增封大惑不解,聽了召平一番話,深以為然,立即采納了他的建議,又一次化解了漢高祖對他的猜忌。
後來淮南王英布謀反,漢高祖又親自帶兵征伐。蕭何因為皇上在外征討,總是兢兢業業,勤於國事,安定民心,源源不斷地向前方輸送給養。但蕭何越是勤勉,漢高祖心中越是不踏實,他又故態萌發,常常派使者回長安詢問相國的近況。蕭何對皇上的這一舉動非常疑惑。有一位門客向他道破了高祖的心思,說:“君不久即將滅族矣。君位居相國,功稱第一,如此勤勉,還想再高升嗎?君初入關中,至今已十餘年了,深得百姓擁戴。皇上近來之所以不斷地詢問君的作為,就是怕您深得民心,傾動關中。依臣之見,君不如在京師多置田地,強迫百姓賤價賣地,使關中百姓都罵君賤買民地。這樣,皇上知道君僅僅貪財,沒有政治野心,他也就放心了。”蕭何自任丞相以來,公忠體國,不謀私利,但為了解除皇上對自己的猜忌,他不得不采納這位門客的計謀,自汙以免禍。果然,蕭何的罵名很快就傳到了高祖那裏,漢高祖聽了就放心了。
蕭何一生謹慎,謙恭自守,不居功,不自傲,對漢高祖忠心耿耿,也不免遭到皇帝的猜忌,竟然以自汙免其禍,臣下侍奉君主之險惡由此可見一斑。
一飯之恩必報的故事是怎麼來的?
在漢高祖劉邦的軍事將領中,淮陰侯韓信是最傑出的人才。如果沒有韓信的輔助,劉邦是很難打敗項羽的。
韓信出身貧賤,從小就失去了雙親。建立軍功之前的韓信,既不會經商,又不願種地,家裏也沒有什麼財產,過著窮困而備受歧視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因與南昌亭亭長有些交情,韓信便常到這位小官家中去蹭飯,可是時間一長,亭長的妻子對他很反感,就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內室床上去吃。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離去不再回來。
為了生存下去,韓信隻好到當地的淮水釣魚,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見他沒飯吃,便把自己帶的飯菜分給他吃,這樣一連幾十天,韓信很受感動,便對老太太說:“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好好報答你的。”老太太聽了很生氣,說:“你是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誰還希望你報答我。”韓信聽了很慚愧,立誌要做出一番事業來。
很多年過去了,韓信成了劉邦軍中的名將,幫助劉邦平定天下,建立了漢朝。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有了很高的聲望。他心裏一直惦記著當年接濟過他的那位老太太。韓信讓人打聽到了老太太,不但經常派人給老太太送去各種物品,好讓老太太不再過勞碌貧困的生活,而且還特意回家鄉看望老太太,並給老太太送去了一千兩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