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上好自立這堂課
成長的道路本身就是坎坷不平的,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學習,孩子隻有在不斷地克服困難中,才能得到寶貴的人生經驗,懂得自己要去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來適應自己,長大後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現在的家長都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長大的,在擁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難免有一種補償心理:自己受的苦再不能讓孩子受了,自己童年夢寐以求的享受一定要讓孩子得到。然而沒有原則地滿足孩子,實際上是一種自私的表現,因為父母們剝奪了孩子自立的機會。
有些父母在孩子得到滿足的同時,自己也感到很舒暢,他們憐愛孩子的天性得到了滿足,他們感到自己很重要,並且為自己能使孩子快樂而高興。然而,父母作為施愛者和撫養者所感到的幸福是虛假的,因為任何一次不必要的給予、幫助和代勞,都是對孩子自立心理和自立能力的妨礙。
還有些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他們錯誤地認為這樣會使孩子幸福,然而令父母們困惑和煩惱的是孩子的感覺恰恰相反。因為自立是自尊的基礎,孩子不能夠自立,就無以確立自尊並贏得自豪感。父母們一味地提供和代勞,既不能讓孩子產生幸福感,也不利於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勞動觀,更嚴重的是溺愛妨礙了孩子經過鍛煉和努力而提高自己的機會,實質上也剝奪了孩子成長和自豪的機會。
有時候,父母們覺得孩子不會做事或者做得不好,教孩子做還不如自己親自做更省事,於是幹脆自己做。教別人做一件事要花費很多時間,幫助一個人找到他做某件事的最好方法要花更多的時間。但是,對於孩子來講這是必需的。所謂的“捷徑”,實際上是以犧牲孩子學會某種技能的機會為代價的。為了躲避麻煩而去妨礙孩子學習,實際上是一種自私的行為,而且這種自私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有害的。
如果父母們願意給孩子幫助,那麼最好的幫助就是讓孩子學會自立,獨立使他們自己可以追求到幸福。
那麼,家長應如何給孩子上好自立這堂課呢?
(1)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識
不能因為怕孩子辛苦或者不小心弄傷自己,就什麼事情都為孩子代勞。家長一定要明白,給孩子提供幸福不是自己的責任,作為父母,無論付出多大的努力也不能給孩子提供所有的幸福,每個人的幸福都要靠自己去爭取。而一個人如果得到別人給予的東西太多,就會對自己獲得生活所需的能力喪失信心。
(2)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比如,家長可以故意提出一些問題,表示自己解決不了,讓孩子幫忙。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3)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即使明知孩子想講什麼,也不要先說出來,不要替孩子表達。要鼓勵孩子多說話多表達,這樣不僅鍛煉了孩子的表達能力,也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可以有意見,而不必事事都聽父母的。
(4)逐步改變孩子的依賴心理
給予孩子工作或角色,賦予他責任,完成後要鼓勵。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因責任感而引發出不靠他人而自己解決問題的欲望。
(5)有計劃有準備地將孩子交給別人照看
孩子離開父母和熟悉的環境,必須努力地配合並適應他人家中的生活習慣,有時為了達成自己的要求,還得費心去說明或是說服,這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非常有用。
(6)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