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納蘭澤芸
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一年平均每人讀64本。而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1本書都讀不到!上海在中國內地讀書量排名第一,但也隻有人均8本。
一年讀不到1本書!一個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竟然成為世界上年閱讀量幾乎墊底的國家!實在是令人吃驚並汗顏!
當被問及讀書少的原因時,絕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沒時間!”
可是,每個人捫心自問一下,果真忙得擠不出一點讀書的時間嗎?
其實,隻要每天能擠出15分鍾讀書,來算筆帳,看看一年就能讀多少書?
一般人一分鍾讀300字不在話下,那麼15分鍾就能讀4500字,一星期7天就能讀31500字,一個月30天就能讀126000字,一年365天就能讀1512000字。一本書如果按10萬字來算,我們一年就最少能讀15本書。
一年15本書,雖然不多,但相較於一年不足1本書,是不是已經很好了!
人生有三樣東西別人拿不走,一是吃進肚裏的食物,二是藏在心裏的夢想,三是讀進大腦的書。
這裏的“讀進大腦的書”其實指的就是知識或智慧。讀書有多重要?且拋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種稍顯“陳腐”的觀念不說,但讀書的確關係到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修養,關係到一個民族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其實就是這個人的閱讀史。
正如溫家寶總理有一次在與年輕人交流時,鼓勵大家多讀書,他說:“書,本身可能改變不了世界,但是讀書卻可以改變人生,而人,卻可以改變世界。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說,讀書就可以改變世界。”
世界上人均讀書最多的猶太人有個習俗,就是嬰兒出生時,母親就會在《聖經》上滴上一滴蜂蜜,然後給嬰兒舔嚐《聖經》上的這滴蜂蜜,意在告訴孩子:書是甜的,以後一定要愛讀書!
孩子長大一些,要進行啟蒙教育了,母親會問孩子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我們家著火了,逃命的時候你將帶著什麼?”如果孩子說是錢、珠寶、鑽石之類的東西,母親會糾正他,並告訴孩子要帶的是書,也就是智慧,母親會說,你要永遠攜帶在身上的不是錢,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隻要你活著,智慧會永遠跟著你。
猶太人對書,也就是對智慧的重視甚至可以用虔誠來形容。在猶太人的生活裏,唯有讀書不受任何宗教戒律的限製。這一點,從猶太人“安息日”隻允許讀書可見一斑。
猶太曆每周的第七日(自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為安息日,猶太人謹守安息日為聖日,不許工作,不許娛樂,猶太人開的一切商店、飯店、娛樂場所都一律停業,交通中斷,每個人都必須在家中“安息”和祈禱,不能走親訪友,更不能外出遊玩。但唯有一件事是例外,那就是可以讀書,並且唯有書店是正常營業的。所以,每當安息日,書店裏滿是靜悄悄讀書和買書的人。那樣的書香氛圍,令人動容。
這樣一個重視智慧的民族,人口總數不足世界的五百分之一,獲諾獎人數卻占總獲獎人數的五分之一。截至2008年,共有164位猶太人獲得諾貝爾獎!
說猶太人多災多難,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多少年來,萬千猶太人被迫害驅逐無異犬雞,二戰中更是遭到納粹的血洗甚至種族滅絕!5000年的民族史,就有2000多年流離失所。在流浪天涯時,他們沒有權力,沒有地位,沒有庇護,他們就是憑著自己的智慧和雙手,開創一片天。
可是,就是在這樣的災難麵前,猶太人卻湧出了那麼多如雷貫耳的名字:耶穌、愛因斯坦、馬克思、弗洛伊德、畢加索、高爾基、洛克菲勒、海涅……
究其原因,讀書,功不可沒!
既然讀書如此重要,為何我們卻發現,在經過數十年的掃盲與教育普及的中國,識字的人的確多了,但讀書的人卻更少了。這是一個令人痛心並值得深思的現象。
的確,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在一段時期內“讀書無用論”有抬頭趨勢,但人們必須看清,那隻是特定時期內的短暫現象,永遠也改變不了“讀書改變人生,知識改變命運”這一亙古真理。
就算是李嘉誠,雖然他因為家貧小時候沒上過幾年學,但他一生從未間斷過讀書和學習。通過不斷的讀書學習,他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通過讀書來不斷掌握知識、增強本領、開拓創新,讓他始終立於商場不敗之地。
讀一本好書所汲取的智慧,會給人帶來力量、安全和幸福。一個社會的整體內在力量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取決於這個社會的全體民眾智慧之根紮得深還是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