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重要的無非兩件大事,一個是發展問題,一個是安全問題。國防,是人類社會發展與安全需要的產物,它是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榮辱興衰的根本大計。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關注國防、了解國防、建設國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國防要素
(一)國防的含義
國防,是國家為了防備和抵抗侵略,製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所進行的軍事活動,以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麵的活動。維護國家安全利益是國防的根本職能;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防止外來侵略、顛覆,是國防的主要任務。
國防是階級鬥爭的產物,伴隨著階級和國家的形成而產生,隻要世界上有國家存在,國防就會存在。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中,在不同階級專政的國家中,國防具有不同的特征。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國防的職能是將各階級維持在一定的“秩序”範圍之內;資本主義社會,國防的職能是用軍隊保護和擴大商品生產與貿易,對外進行瘋狂掠奪;人類曆史上誕生社會主義國家之後,國防有了新的階級內涵,其職能是確保各民族的平等生存、發展,抵抗外來侵略,維護世界和平。
衡量一個國家國防力量的強弱,軍事力量不是唯一標準,還涉及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方方麵麵。尤其是人類曆史進入21世紀的今天,人類社會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大經濟的基礎上的,社會諸方麵已經成為一個緊密相關的有機整體,國防隻有成為這個有機整體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可能具有無窮的威力。因此,我們要樹立一個大國防觀,將國防建設放入整個國家乃至人類發展的大環境中進行思考、規劃。
(二)國防的類型
任何一個國家國防戰略的製定,國防建設的發展和軍事力量的部署,都是以其國家利益需要為出發點,以國家經濟實力為基礎的。不同性質、不同製度的國家,其國防目標也不相同,因而其國防類型也不相同。國家的性質即國家的社會製度和國家的政策決定著國防的性質,不同性質、不同製度、不同政策的國家,製定的國防政策和追求的國防目標也不相同。當代世界的國防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擴張型擴張型國防的國家奉行霸權主義侵略擴張政策,為了維護本國在世界許多地區的利益,以他們所謂的國家安全和防備需要作幌子,打著防衛的旗號,將其疆域以外的國家和地區也納入其勢力範圍,對別國進行侵略、顛覆和滲透。把國防作為侵犯別國主權和領土、幹涉他國內政的代名詞。特別是個別發達國家,為了維護自己在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利益,建立了與其霸權主義和全球戰略相適應的國防係統。美國就把地球分為五個戰區,在世界各地建立了300多個軍事基地,在全球實行軍事力量“前沿存在”的國防,維護了其本國利益,卻對他國進行侵犯和幹涉。
自衛型自衛型國防以防止外敵侵略為目的,在國防建設上依靠本國力量,廣泛爭取國際同情和支持,以達到維護本國安全,維護周邊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的目的。我國國防屬於自衛型國防,是全民式的自衛型國防。
聯盟型聯盟型國防以結盟形式聯合一部分國家進行防衛,以彌補自身國防力量的不足。在聯盟型國防中,又可分為擴張型和自衛型兩種。在聯盟型國防中,從聯盟國家的關係看,還可以分為一元聯盟和多元聯盟。一元聯盟就是有一個大國處於盟主的地位,其他國家處於從屬地位;多元聯盟就是聯盟各國基本是夥伴關係,共同協商防衛大事。
中立型中立型國防主要是中小發達國家,為了保障本國的發展和安全,嚴守和平中立的國防政策,製定總體防禦戰略和寓兵於民的防禦體係。其中一些國家采取全民防衛式的武裝中立,如瑞士、瑞典,是全民皆兵的國防。有的則取完全不設防方式,如聖馬利諾,是一個無軍隊的國家,隻有少數警察維護社會秩序。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是階級利益、民族利益與全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統一。我國政府堅定不移地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國家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設和鞏固國防,實行積極防禦戰略,堅持全民自衛原則。主張國防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協調發展。一貫奉行並堅持和平外交政策和原則,與各國友好合作,不做超級大國,永遠不稱霸,不搞侵略擴張,也不依附於任何大國,不同別國結盟。我國的國防完全是為了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積極防禦的自衛型國防。
(三)國防的基本特征
國家與國防是密切相連的。隨著曆史的發展,各個時代,各個國家的國防,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現代國防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征,現代國防是對傳統國防的繼承和發展,是一種全新的國防觀念和國防實踐活動。現代國防又稱為社會國防、大國防、全民國防,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麵的特征:
1.當代國防是多種鬥爭形式的角逐
當代國防的鬥爭,不僅是雙方軍事勢力在戰場上進行武力較量,而且也是多種非武裝力量鬥爭形式進行的角逐。如政治鬥爭、心理鬥爭、經濟鬥爭、科技及外交談判、軍備控製等。科索沃戰爭中,交戰雙方不僅在軍事上進行了激烈的對抗,而且在心理和精神上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代國防是以軍事力量角逐為主,多種鬥爭形式相結合的綜合對抗。
2.當代國防是戰爭潛力的轉化
當代國防仍然是以軍事力量為主體的,但它不單純指軍事力量,還要靠國家潛力轉化為作戰的實力。它包括國土麵積、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人口的數量和質量、地形氣候、生產能力、科技和文化水平、交通運輸、通信狀況、社會製度、國家政策、管理能力、國家關係和國際地位等。現代國防要求,在需要時國家能盡快地將這些潛力最大限度地轉化為作戰實力。
3.當代國防是綜合國力的抗衡
現代戰爭已成為綜合國力的較量。綜合國力主要指人力、自然力、政治力、經濟實力、科技能力、精神力和國防力的綜合。江澤民同誌指出: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是靈魂。當代國防與國家的綜合國力有著密切的聯係,國家的發展水平製約著武器裝備的發展水平和國防力量的總體規模。
4.當代國防要走質量建設的道路
在曆史上,兵多將廣,曾是一支軍隊強大的標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軍事變革,改變了作戰樣式,打破了“兵多必勝”的傳統觀念。不論是伊拉克還是南聯盟,雖然有著較大規模的軍事力量,但是由於質量不高,在美國和北約強大的戰爭機器和優勢的軍事實力麵前,苦苦支撐,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悲壯,表現了國防貧弱的蒼白與無奈!因此,我們必須抓住大戰一時打不起來的有利戰機,大力加強科技強軍和質量建軍,走精兵、利器、合成、高效的質量建設之路,走精幹的常備軍和強大的後備力量相結合的質量建設之路,以增強我國的國防實力,提高中華民族的國際地位。
5.當代國防具有威懾功能
威懾是和平時期國防的主要功能。威懾就是不進行戰爭,而是運用強大的國防力量,采用多種手段,發揮最大的影響力,給對方造成巨大的壓力,使敵人不敢動用武力,以保證本國獲得最大的利益。正如鄧小平同誌所說的:“如果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因此,富國強兵,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各國國防的最佳選擇。
總之,現代國防是一個巨大的係統,是一項相當複雜的工程。它不單純是軍事部門的事,而是涉及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從國家最高領導層到每一位公民,都與國防密切相關,從軍事到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和思想意識等各個領域,都與國防緊密相連。和平時期的國防鬥爭是國家在非戰爭狀態下,以國防政策為指導,為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而展開的鬥爭。相對和平時期的國防鬥爭,主要包括:防衛作戰準備;邊防、海防、空防鬥爭;運用軍事威懾,保衛國家安全;維護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正常秩序,確保人民和平勞動;參與國際安全合作,維護世界和平。
二、我國國防曆史
(一)古代國防史簡介
我國古代的國防從第一個奴隸製國家夏朝建立直至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曆經數千年,並隨著各朝代的盛衰更替和社會製度的更替而不斷發展。在這一連續發展的過程中,培育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錘煉了民眾維護國家和民族統一,勇於抵禦外患的尚武精神,形成了習文善武、文治武功的優良傳統。
1.古代的兵製建設
兵製,就是軍事製度,現在稱為軍製。它包括武裝力量體製、軍事領導體製和兵役製度等方麵的內容。兵製建設是我國古代國防的一個重要方麵。早在夏朝初期,夏王已控製了軍事大權,已製定了對參戰人員編組和獎懲的規定。商和西周,王室最高軍事統帥、軍事領導職務由貴族大臣和本國首領擔任;士卒主要由奴隸主和平民充當,奴隸一般隻隨軍服雜役;師為最高建製單位。這一時期,作為觀念形態的軍事思想已產生並有初步發展。春秋時期,隨著奴隸製的解體,各諸侯國開始實行兵役製變革,廢除奴隸不能充當戰士的限製,實行武官任免製度,軍為最高建製單位,開始出現郡縣征兵製。
戰國時期,封建製度開始確立,社會處於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中。爭霸、兼並、統一戰爭激烈,用兵數量增多;步兵、騎兵、水師逐漸分離為獨立兵種;軍製上,打破了世襲兵製,出現了募兵製和郡縣征兵製;剝奪私屬武裝,集中軍權,統一軍隊,文武分職;憑璽印、虎符任將發兵;建立按軍功晉爵升賞製度;戰爭指揮複雜、要求高,將帥專職化;學術上百家爭鳴等,促進了中國古代兵學的發展。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一大批兵書的誕生,標誌著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逐漸成熟和軍事理論體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