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敗給自己,因為那是很危險的。
智慧點撥:一個人或一個企業價值的高低,視其對財富創造的程度,也主要是對貢獻社會的程度決定的。
保持生活的平衡度
(一)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張通往善良和罪惡之門的地圖,而兩者不同的去處,往往就隱藏在我們的一念。
唐朝有個名揚天下的大將郭子儀,他任朔方節度使時,擊敗“安史之亂”的史思明,後又收複了長安、洛陽,因而晉升為中書令(相當於宰相)。他常去佛寺拜望禪師,以一個平凡的佛教徒自居。有一天,郭子儀在探訪禪師時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問師父,佛教是如何解釋傲慢的?”
禪師聽了這句話,忽然變了麵孔,一臉怒氣,雙眼一瞪,以一種極其傲慢的態度衝這位宰相喝問道:“你這個呆頭人在說什麼胡話?”
刹那之間,所有在場的人都驚呆了:郭子儀乃“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這和尚怎能用這種口氣說話?對這種突如其來的“侮辱”,郭子儀也無法忍受,他的臉上開始出現輕微但卻很嚴肅的憤怒表情。恰在這時候,禪師又恢複了先前那慈祥的麵容,微笑著對郭子儀說:
“大人,這就是‘傲慢’。”
這又使我想起了一個“天堂與地獄”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河南少林寺的一位禪師和一名習武的人之間。
一日,習武的人來到禪師麵前請教說:“人間真有地獄和天堂嗎?你能帶我去參觀嗎?”
“你是做什麼的?”禪師問。
答日:“我是一名習武的人。”
“你是習武的人?”禪師大聲說,“哪個蠢主人會要你做他的保鏢?看你的那張臉簡直像一個討飯的乞丐!”
“你說什麼?”習武的人熱血上湧,伸手要抽腰問的寶劍,他哪受得了這樣的譏嘲!
禪師照樣火上澆油:“哦,你也有一把寶劍嗎?你的寶劍太鈍了,砍不下我的腦袋。”
習武的人勃然大怒,“哐”地一聲抽出了寒光閃閃的利劍,對準了禪師的胸膛。此刻,禪師安然自若地注視著習武的人說道:
“地獄之門由此打開!”
習武的人一瞬間恢複了理智,覺察到了自己的冒失無禮,連忙收起寶劍,向禪師鞠了一躬,謙卑地道歉。
禪師麵帶微笑,溫和地告訴習武的人:“天堂之門由此敞開!”
以上故事使我們懂得了“當你萌生行凶作惡之念時就正向地獄邁進,當你謙卑慈愛時就已身在天堂”的道理。
一個人最可怕的是心門,一旦心鎖解開,地獄之門也充滿陽光。
(二)
平衡其實就像走鋼絲的雜技演員,手中往往離不開一把傘,那是為了平衡,穩定重心,不至於摔落地麵。對人生而言,其平衡的度無非就是把握住不偏向某種極端的方向,使自己的人生目標有一個正確航向或支點。
人,若把自己太當回事,就會有種飄飄然然的感覺,在忘乎所以中,是最容易失去自己本性的。如有的人在自己心願未遂之前,言行舉止非常謙謹。一旦爬上一個連自己也沒想到的位置,上麵有人賞識,下麵又有一批人捧著,往往就會頭腦發熱了,覺得自己本事大了,了不起了,走路昂頭凸胸,說話拖著長音,遇到熟人要等著別人主動打招呼,麵對下屬單位擺出一副官腔官調、不苟言笑的麵孔,出門要乘好車、吃飯要有人陪同,住宿要開最好的房間。時間一長,這種人就會成為生活的蛀蟲,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準則與平衡點。
平衡不是半斤對八兩,不是各打五十板;平衡是社會和人生中的一根杠杆、一塊基石,是一門學問、技術,是每個社會成員和家庭成員特殊的、不可或缺的素質和能力。
做人,萬不可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誰又肯拿你當回事呢?有時,也萬不可把自己看得太重,如果不分時候、不分場合都覺得自己高人一碼,而要別人如眾星捧月似的把自己捧著。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也是不受歡迎的。
智慧點撥:生活中不能沒有平衡,工作中就怕失去平衡,人的心態更需要平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