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要樂於幫助別人(1 / 3)

引子

助人為樂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一個樂於助人的人必定是一個有同情心的人。樂於助人需要我們在他人危難的時候雪中送炭。人們常說“助人也助己”。真心付出去幫助他人的時候,自己也會有意外的收獲。

救人於危難之中

對於一個身陷絕境的窮人來說,一塊銅板的幫助,可能會使他暫時能擺脫極度的饑餓,或許還能幹一番事業,開創自己富有的天下,對於一個迷途難返的浪子來說,一次促膝交心的幫助,可能會使他重建做人的尊嚴和自信,或許在懸崖勒馬之後,闖出自己美好的天地。

沒有比幫助這一善舉更能體現你寬廣的胸懷和慷慨的氣度了。不要小看對失意者隨口說出的一句溫馨的話語,對將倒者從旁輕輕伸出扶助的雙手,對無望者賦予一個真摯的信任,也許自己什麼都沒失去,而對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來說,也許就是醒悟、支持、寬慰。

範仲淹是一位充滿人格魅力的宋代英傑,除了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支配著他一生的行動外,他還樂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範仲淹在睢陽做官時,經常以自己的薪俸資助窮苦的讀書人。曾有個孫秀才,特意來請示他接見,範仲淹很關心他,見過以後送給他10千銅錢。

第二年,這位孫秀才又來了,範仲淹又贈給了10千銅錢。範仲淹問他:“你這樣辛苦地來回跑路,究竟為什麼?”孫秀才悲傷地回答:“因為我沒有辦法養活老母親,隻好這樣奔波,來求得一些幫助。倘若我每天能有100個銅錢的收入,就足夠維持生活了。”

範仲淹說:“我看你不是一個專門向人乞討混日子的人。這樣辛苦奔波能得到多少資助?我替你補一個學職,每月有三千的薪俸可供衣食之需。但有這安排以後,你能安心在學業上下功夫嗎?”

孫秀才特別高興,一再拜謝。於是。範仲淹安排他研習《春秋》。孫秀才果然十分刻苦,日夜抓緊學習,而且行為謹慎,嚴於約束自己,範仲淹很喜歡這個人。過了一年,範仲淹的職務調了,孫秀才也結束學業回去了。

10年以後,人們都說在泰山之下有位教授《春秋》的學者孫明複先生,學問和修養都很好,受到人們的讚譽。範仲淹把這位先生請到太學來,原來就是當年貧窮的孫秀才。範仲淹頗有感觸地說:“貧窮,對於人來說,真是個大的困難。如果衣食沒保證,到處奔波,求幫助,一直到老,即使是孫明複那樣的人才,也就被埋沒了。”

範仲淹正是救孫明複於危難之中,才成就了一個人才。同樣,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學家施耐庵也是一個助人為樂的人。傳說他除了著述《水滸傳》外,還喜歡畫畫,畫的牡丹遠近聞名。由於他畫的牡丹太逼真,風格獨特,因而當地很多鹽商漁霸都想以高價購買,可都被他謝絕了。

有一天,有個挑私鹽為生的叫王大的人,抱著孩子從門前走過,求人買下他5歲的孩子。隻見那男孩拚命地抱住王大,哭個不停。施耐庵看到後非常難過,叫住王大問他為何落到這個地步。王大哭訴道:“前年我死了妻子。借了人家二兩銀子辦後事,兩年下來連本帶利已欠了10兩銀子。現在債主天天在催,我是被逼無奈才出此下策呀!”

施耐庵立即遞給王大一張畫,告訴他將畫拿去可賣得lO兩銀子,還了欠債,不要賣自己的孩子。王大捧著畫來到大街上,鹽商漁霸爭著買畫。王大還了債,高高興興領著孩子回家去了。

孔子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扶危濟困,救死扶傷,幫助他人,不圖回報,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做人一定要學會在別人危難的時候拉一把,幫助他人要真心付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不要擔心別人不知道你的善良和愛心,隻要憑良知做事就行了。不必擔心別人辜負了你,隻要時時照顧別人就是了。

助人為樂貴在主動真心地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惻隱之心是助人為樂的起點或基礎。

所謂惻隱之心,就是對人的一種同情心。同情心,是與他人發生同樣感受的情感,是看到他人快樂自己也快樂、看到他人痛苦自己也痛苦的情感。有惻隱之心的人會像使自己得到快樂和使自己擺脫痛苦一樣地幫助他人得到快樂、擺脫痛苦。這種行為的目的,不但毫不為己、毫無私心,而且還往往是自我犧牲的。這才能使人付出真心。因此。有惻隱之心的人能夠理解和體諒他人的痛苦與困難,從而給予道義上的支持和實際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