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醫學寫作材料的收集與加工(1 / 3)

3.1材料的收集

醫學寫作的材料,是作者為著某個寫作目的從醫學研究、醫療實踐或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以及其他途徑獲得的一係列事實、數據和理論。材料是用來表現主題,組成文章內容的基本要素。沒有材料,寫作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寫作活動難以進行。一些醫學科學名著被推崇為經典,不僅在於它旨意高遠、體大思精,而且還在於它立論嚴謹,資料豐富,在理論或實踐上卓而不凡,獨樹一幟。所以無論寫什麼文章都要從收集材料入手,醫學寫作更是如此,作者隻有獲得了量多質優的材料,才能寫出有學術價值的文章。

3.1.1材料收集的標準

3.1.1.1針對性

它表現為“取己所需,為我所用”。作者必須根據寫作的需要,有針對性地收集材料。現代醫學迅猛發展,出現了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學科內的多層次發展,跨學科報道的資料劇增。統計資料表明,在查閱某一課題的文獻時,從本專業期刊中隻能找到1/3,從相關專業和其他專業期刊中各可找到l/3。這進一步表明有針對性地收集材料的必要性。

3.1.1.2代表性

作者收集的材料要有代表性,用這樣的材料寫成的文章,才有分量,說服力強。現代醫學文獻,其數量之大,類別之多,已超過任何其他學科。其出版形式有專著、期刊、報紙、專刊資料、會議論文集等多種。醫學寫作者應當根據自己的需要,重點閱讀那些有代表性、權威性的材料,瀏覽那些一般性材料,舍棄那些與寫作主題關係不大的材料,以便選取那些對體現寫作意圖有直接作用的材料。

3.1.1.3可靠性。

材料來自客觀實際,即來自社會調查、臨床實踐和科學實驗,而不是虛擬或編造的。任何不真實、不準確的材料,都會使觀點失去可靠性和可信度,從而使論文的價值降低甚至完全喪失。因此,研究方法、調查方式和實驗方案的選擇要合理,實驗操作和數據的采集、記錄及處理要正確,才能獲得真實可靠的材料。

可靠性還包括時效性和可比性。自然科學發展迅速,其信息資料容易老化、陳舊,醫學材料更是如此。要使資料新穎,關鍵是獲得創新性成果的材料。可比性主要是指收集的各組材料之間除了處理因素之外,其他因素均應相同,例如臨床觀察甲、乙兩種藥物對某種病的療效時,除了所用藥物不同之外,其他條件如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病情輕熏、病理分期等,均應相同,否則,觀察結果就不具可比性,因而也就失去可靠性。

3.1.1.4完整性

材料的完整性表現在深度與廣度的結合上,收集文獻資料麵要廣,量要大。伴隨現代化科技的進步,醫學科技不斷向縱深發展,人們對健康、疾病以及防治疾病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現在人們不隻從組織、器官、係統、個體、群體、生態環境等宏觀方麵去探討,而且還從細胞、分子等微觀層次上去研究。有的醫學研究者還從工程學的角度去探索人體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關係,力圖從更深的層次上了解各種疾病發生、發展及其轉化的機製。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醫文、醫理的相互交叉,大大拓展了醫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因此,作者在收集材料時,不能僅限於本專業的出版物,應開拓視野,注意在深度和廣度的結合上下功夫,收集完整、係統的材料。

3.1.2材料收集的方法

收集材料可采取很多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是對直接資料和間接資料的收集。

3.1.2.1直接材料的收集

通過觀察、實驗、調查,收集真實可靠、生動具體的第一手材料,這對醫學的研究和寫作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觀察 即瞄準一定的研究目的,在對研究對象實行部分人工控製的條件下,獲取科學資料的一種方法。它在醫學領域主要用於臨床研究,如在住院條件下觀察某種藥物治療某種疾病的療效及不良反應等。

觀察法常需多次重複,長期積累,全麵係統地觀察收集材料,才能了解人體的生命現象和疾病現象的規律及各種現象之間的本質聯係。要想做出創造性的觀察,就不能隻是消極地注視,還要積極地思維,也就是說不止用眼睛看,還要動腦筋想,要對看到的現象賦予其科學意義。做詳盡的筆記和繪圖,是促進準確觀察的重要方法。在觀察時,應培養切合實際的善疑多思的思維方法,注意搜尋值得追蹤的線索,並把總觀全貌與捕捉細節結合起來。觀察全貌,能對事物產生一個總的印象;捕捉有代表性的細節,則能深入具體地認識事物。首先觀察事物的整體,對整體獲得第一印象;接著以這個粗略的第一印象為起點,對整體的各個部分進行觀察,捕捉有價值的細節;然後把觀察各部分所得印象進行歸納,獲得對整體的第:二:印象。顯然,第二整體印象比第一整體印象更全麵、更深刻、更具體、更準確,因而更接近於事物的本質。

(2)實驗 是為了明確某項目的,在全部人工控製的條件下,對客觀事物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醫學實驗研究有動物實驗和臨床實驗兩類,它是產生現代醫學理論基礎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在醫學實驗過程中,開始時進行一種小規模的初步實驗是值得提倡的好方法。研究工作應分階段逐步進行,因為下一步的實驗可能要根據前麵的實驗結果加以修訂。實驗成功的最佳基本條件是能夠重複再現,即可重複性。嚴格地說,實驗結果有效,僅僅是對於實驗進行時所限定的條件而言,實驗結果究竟有多大的實用範圍,作者在作結論時必須十分小心謹慎。實驗時必須正確認識自己使用的技術方法,認識它的局限性和所能達到的精確程度。盡管任何技術方法都難免會出差錯,但實驗人員應能迅速發覺這類問題。同時,對實驗工作的全部細節應作詳盡地記錄,因為研究者常常需要回過頭來參看以前的實驗細節,而這種細節所具有的意義在進行實驗時不一定就能意識到。對實驗結果的評定,應盡可能采用嚴格科學的客觀尺度,並避免主觀因素的影響。

(3)調查 是在對研究對象不加任何人工控製的條件下,獲取科學資料的一種方法。它在基礎醫學各種生理數據的獲得以及流行病學調查中應用得最多。調查研究應確定調查目的,事先擬定調查對象、數量、範圍、方式,設計調查項目表格,列出調查提綱。事後應將調查所得材料進行分析、總計、歸納和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