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技消息所報道的內容必須是科學技術方麵的。
2)其內容在科技領域裏必須是最前沿的。
3)其內容必須經得起科學檢驗,不生歧義。
4)具有傳播科技知識功能。科技新聞雖然篇幅短小、字詞練達,但它所報道的科技信息,對人們思想的解放、生活方式的改變往往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以上四點,正是科技新聞的特點,即科學性和知識性。當然,作為“消息”,它追求時效,因此一條有價值的科技消息,能被大眾廣為傳播,成為人們生活中關注的熱點,這又是科技消息所特有的廣泛性。如l997年對英國克隆羊研製成功的報道就是有力的證明。
9.2.3科技消息的結構與寫作方法
科技消息的結構是由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尾五個部分組成。
9.2.3.1標題
寫文章要有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科技消息也要有標題,但它和其他體裁的題目不同之處是:它可以由多行標題組成,除正題外,還有引題(肩題、眉題)和副題(輔題、子題)。多行標題的運用可以全麵、簡練地揭示科技消息的主要內容。
9.2.3.2導語
導語,即科技消息的開頭。它簡明扼要地介紹科技新聞事實,用最簡潔的詞句把主要事實、目的、結論放在前麵,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力和觸及讀者的興奮點。導語是全文的中心思想,而有關其他內容則依據時間順序或按不同問題安排,重點在前,細述在後,形成一種所謂“倒金字塔”式的結構。在西方,新聞學把消息中必須具備的時間(when)、地點(where)、人物(who)、事件(what)、為什麼(why)五個基本要素,稱之為“五個W”。這五個要素必須在導語中出現。近年來,消息的導語不堅持要求“五個W”俱全,隻要報道清楚,可以出現兩個或三個“W”即可(其餘的可在後麵出現)。科技新聞導語的寫作方法有多種形式,常見的有直敘式、提問式、描寫式、評論式等。
(1)直敘式以直接敘述的方式,用最簡練的語言寫出科學實踐活動中最重要、最讓人感興趣的科技事實。直敘式的方法是導語中運用頻率最高的。如:
浙江省人民醫院醫護人員在電視內腔鏡下成功地為一名肺大泡破裂患者施行了手術,病人術後情況良好,現已痊愈出院。這是我國首例應用內腔鏡切除肺大泡破裂手術。(健康報,l993年2月16日)
(2)提問式在報道科學實踐的重要發明或創造之前,先提出一個人們不易解答的問題,以期引起讀者的關注。如:作為生命之源的血液究竟能保存多久?通常認為有效期約在3~6周。然而,哈醫大附一院馮樹新、劉玉振等人的一項研究結果,遠遠突破了這一界限。他們將7000毫升血液保存在一個80℃的低溫容器中長達l0年,解凍後安全而成功地應用在23例外科各種手術患者身上。這在我國醫學史上實屬罕見。(健康報,l993年3月21日)
(3)描寫式對科學實踐作客觀的描述,便於讀者聯係實際,以引起人們的注意和重視。如:你無緣無故地突然感到驚慌失措,心開始怦怦亂跳,胸口疼痛,呼吸困難,頭昏眼花,一種莫名的垂死感襲上心頭;正當你覺得你是心髒病發作時,這些感覺又漸漸消失。你急忙看醫生,各種檢查都證明你身體無恙。而此後,這該死的症狀又接二連三地煩擾你。你的醫生同樣對此困惑不解——這就是“焦慮症”中的一種表現。日前參加“亞太地區焦慮和恐慌症研討會”的國內外專家如是說。(健康報,l993年3月5日)
(4)評論式對科學實踐做出評價。如:
南京市兒童醫院急救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血滲透壓改變在危重急症患兒發病中起重要作用。(健康報,l993年3月21日)
科技消息中的導語寫法很多,還有引語式、議論式等等。隨著科技的發展,新聞傳播的方式也有很大的變化,導語的寫作方法將會有更多形式出現。
9.2.3.3主體
科技消息的主體,即消息的主要內容。主體部分必須用完整的、典型的具體材料,印證導語中的提示,從而回答導語中出現的問題。
主體的寫作要注意的事項:
1)內容充實,關鍵性材料緊扣導語,要有說服力。
2)簡明通俗。讀科技新聞的人,不分層次,因而文化水準高低不盡相同,為適應廣大讀者麵,需用最簡樸的語言進行寫作。
9.2.3.4結尾
結尾,即消息的結束語。它向讀者闡明科技實踐、創造發明的意義,同時指出其發展趨向以及對現實生活產生的影響。但也有不少科技新聞沒有結尾,這是因為在主體中已把主要意義交待得一清二楚,為使消息簡練、精於,所以不必硬性來個結尾。總之,其原則是:內容多則長,內容少則短,千萬不能給讀者有畫蛇添足之嫌。前麵曾例舉的4則科技簡訊,就沒有結尾。
結尾的形式是根據科技內容來定:有啟迪性的評論語,這種結尾能起到畫龍點睛、切中要害的功效;也有簡明的總結語,它能加深讀者對科技新聞的印象,以顯示新聞的社會價值。《鬆果腺可能是人體高位調節器官》一文的結尾用的就是總結語。
9.2.3.5背景材料
在發布科技消息中,作者還需介紹背景材料,它不僅為主題服務,還能促進讀者對消息深層次的認識。如《鬆果腺可能是人體高位調節器官》一文的第二部分,作者就安排了一段徐叔雲教授帶領的課題組進行研究的背景材料:“70年代,國外科學家提出人體存在‘神經一內分泌一免疫調節網’,而體內的‘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軸’一直被認為是控製著這個調節網的‘閥門’。徐叔雲教授經過大量研究,認為在這個‘閥門’之上可能還有另一高位調節點,那就是鬆果腺。”
背景材料在全文的安排中出現於何處,是不固定的,可視需要而靈活穿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