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了這個計劃之後,我們就開始進行進入秦始皇陵墓地宮的前期準備工作。做這事,比從史料中查找玄經上描述的永生世界的有關線索可要容易的多了。因為從古至今,對始皇陵的記載和研究資料不在少數。並且據墩子從當地的一些朋友那所了解到的,有關始皇陵結構的一些線索在西安、鹹陽、臨潼等地的民間也流傳得很多。整理、歸納和分析這些相關的線索,對我們想出辦法進入地宮就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們就重新調整了查找和研究的方向,把先前從史料上查找有關永生世界的線索的目標轉移到了研究秦陵構造的相關信息上來。
我們查找了各類史書,典籍以及民間傳聞,並且還特意去了兵馬俑展覽館,找到了兵馬俑最初的發現者——楊誌發老先生請教有關秦陵兵馬俑坑的情況。經過了整理歸納之後,發現這始皇陵墓確實非比尋常。無論是從它的規模,還是從防盜等方麵來說都是空前絕後的。關於秦始皇的陵墓,在《史記》中有很詳細的記載。(本書唯一正式發布,起點中文網首發,網址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112234,本書QQ群一群號40944057(已滿),二群號23847395,三群號36278962,請求加入前說明葬地玄經。更多更快更新,謝謝收藏支持。
)
《史記 秦始皇本紀》中記載著“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意思是說,這個巨大的工程,動用70萬工匠,挖穿了三條地下河,以融化的銅澆注成墓室的底部,埋藏了大量的珍寶珠玉。為防後人盜掘,還在墓內令工匠作機弩暗器,有靠近的人就發射。還用水銀建造出百川江河大海的模樣,相互灌輸。墓室頂部建造星空天圖,地麵建造山川地形。以東海捕到的“人魚”油脂為燃料來點燈,長久不滅。而且,因為害怕參與修陵的工匠泄露地宮的秘密,於是就有了《史記 秦始皇本紀》中“盡閉工匠藏者,無複出者。”的記錄。
書中說,這個巨大的工程,動用70萬工匠,曆時38年,耗費國家稅賦三分之一而建成。它是2000年前,人類建築力的極限。由此可知,要想進入陵墓,並且躲過各種機關障礙,順利進入陵墓地宮,確實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情。
這麼看來,要想進入秦陵地宮內部,從周邊挖盜洞的方式也許並不是最好的。因為從史料上看來,秦陵地宮“穿三泉”,所以在地下的位置很深,如果要挖盜洞,得花不少力氣。更重要的是秦陵地宮內部“下銅而致槨”,以融化的銅來加固地麵和墓牆,由於這個原因,很可能不那麼容易就可以挖破墓牆進入地宮。所以在綜合分析了這些線索之後,我們覺得進入秦陵地宮最可行的辦法,還是先要找到地宮的入口。但是要在這方圓幾公裏內的廣袤地帶上找出隱藏在地下的秦陵地宮入口又談何容易啊?(本書唯一正式發布,起點中文網首發,網址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112234,本書QQ群一群號40944057(已滿),二群號23847395,三群號36278962,請求加入前說明葬地玄經。更多更快更新,謝謝收藏支持。
)
-----------------------------------------------------------
跪求月票,謝謝!!!
(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CMFU.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