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陸地2(1 / 1)

沙 漠

荒涼的沙漠看起來似乎十分平靜,其實,有些動物經常來打擾它呢。

沙漠,是指地麵完全被沙所覆蓋、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氣幹燥的荒蕪地區。沙漠亦作“ 沙幕 ”,幹旱缺水,植物稀少的地區。沙漠地域大多是沙灘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經常出現。有些沙漠是鹽灘,完全沒有草木。沙漠一般是風成地貌。沙漠裏有時會有可貴的礦床,近代也發現了很多石油儲藏。沙漠少有居民,資源開發也比較容易。沙漠氣候幹燥,它也是考古學家的樂居,可以找到很多人類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沙漠生態係統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和溫帶極端幹燥少雨的地區,在北半球形成一條明顯的荒漠地帶(圖8-32)。我國的荒漠分布於西北和內蒙古地區。南半球的智利、澳大利亞和南非也有分布。

沙漠地區為極端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大都在250毫米以下,部分沙漠甚至多年沒有降水記錄。且降水變率很大,蒸發量遠大於降水量。由於砂質土地的比熱容較低,溫度變化劇烈,尤以日溫差最大。並多有風沙與塵暴出現。土壤中營養物質比較貧乏。

嚴酷的自然條件限製了許多植物的生存,隻有為數不多的超旱生半喬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或肉質的仙人掌類植物稀疏地分布。所以群落的植物種類貧乏、結構簡單、覆蓋度低,有些地麵完全裸露。

由於食物資源比較單調和貧乏,動物的種類不多,數量也少。常見的有昆蟲、蜥蜴、齧齒類和某些鳥類。許多動物具有高度適應幹旱環境的特征,如夏眠、夜間活動、長期不飲水、不具汗腺和排放高濃度的尿液等。

幹旱的限製使荒漠生態係統的生產力都很低。對於溫帶荒漠來說,除幹旱缺水外,低溫也是一個重要的限製因素。因此,植物的生長僅限製在一個短促的時期裏,就在這相對有利的時期裏生產力也常小於0.5克/米2?天,為地球上各類生態係統中生產力最低者之一。然而由於荒漠地區年日照比較高,生長季熱量充足,在有條件的地方,當加以施肥與灌溉,荒漠可以成為局部高產的環境。

荒漠環境嚴酷、生物種類多樣性低、群落結構簡單、自動調節能力差,所以荒漠是個脆弱的生態係統,在改造利用時應當慎重。

北 極

北極是指地球自轉軸的北端,也就是北緯90°的那一點。北極地區是指北極附近北緯66°34′北極圈以內的地區。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圍是眾多的島嶼以及北美洲和亞洲北部的沿海地區。

動物要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極可真不容易,必須要長有濃密的皮毛才行。

北冰洋的冬季從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長達6個月。5、6月和9、10月分屬春季和秋季。而夏季僅7、8兩個月。1月份的平均氣溫介於-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氣溫也隻達到-8℃。在北冰洋極點附近漂流站上測到的最低氣溫是-59℃。由於洋流和北極反氣旋的影響,北極地區最冷的地方並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亞維爾霍楊斯克曾記錄到-70℃的最低溫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羅斯佩克特地區也曾記錄到-62℃的氣溫。

越是接近極點,極地的氣象和氣候特征越明顯。在那裏,一年的時光隻有一天一夜。即使在仲夏時節,太陽也隻是遠遠地掛在南方地平線上,發著慘淡的白光。太陽升起的高度從不會超過23.5°,它靜靜地環繞著這無邊無際的白色世界緩緩移動著。幾個月之後,太陽運行的軌跡漸漸地向地平線接近,於是開始了北極的黃昏季節。

北極有無邊的冰雪、漫長的冬季。北極與南極一樣,有極晝和極夜現象,越接近北極點越明顯。北極的冬天是漫長、寒冷而黑暗的從每年的11月23日開始,有接近半年時間將是完全看不見太陽的日子。溫度會降到零下50多攝氏度。此時所有海浪和潮汐都消失了,因為海岸已冰封隻有風裹著雪四處掃蕩。

到了四月份天氣才慢慢暖和起來,冰雪逐漸消融,大塊的冰開始融化、碎裂、碰撞發出巨響;小溪出現潺潺的流水;天空變得明亮起來太陽普照大地。五、六月份,植物披上了生命的綠色,動物開始活躍,並忙著繁殖後代。在這個季節,動物們可獲得充足的食物,積累足夠的營養和脂肪,以度過漫長的冬季。

北極的秋季非常短暫,在九月初第一場暴風雪就會降臨。北極很快又回到寒冷、黑暗的冬季。北極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mm 在格陵蘭海域可達500mm降水集中在近海陸地上最主要的形式是夏季的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