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趕緊問看出什麼了。
解鈴讓我觀察這塊石頭。第一部分的場景裏,老者在鬆下撫琴,旁邊坐一砍柴人,這個砍柴者依靠著的就是這塊石頭。石頭畫的並不突兀,用的是普通丹青水墨筆法,我怎麼看也看不出稀奇來。
“你再看這裏。”解鈴指給我看。
第二部分的場景裏,有數間茅屋廳堂。後花園裏,一個女子正在賞梅。
我狐疑地看了看,終於看出門道,院子的角落裏有一塊石頭,非常不起眼。看了好幾遍,可以確認,院子裏石頭的形狀大小和第一部分砍柴人依靠的石頭極為相像,簡直就是同一塊。
老陳伸出右手,用拇指和食指比量院子裏石頭的大小,然後挪動手指到砍柴人身後,再對照第一塊石頭,方法是粗糙了些,不過能看出來兩塊石頭大小完全一致。
“找找這塊石頭,看看能找多少塊。”老陳說。
我們仔細在畫麵上搜索,一共找到了五塊。第一塊是砍柴人身後,第二塊是後花園角落,第三塊在懸崖下,第四塊在看大江的那個長須男人旁,第五塊在大江岸邊。對照五塊石頭,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前四塊都有完整體現,而第五塊半沉半浮在江水上,如果不是有意識地去查找,根本無從發現。
“這些石頭有什麼含義?”我問。
老陳凝重地點點頭:“古代山水畫看似寫意,其實每一筆都經過畫家的數次斟酌,講究沒有廢筆沒有廢物,要言之有物。這五塊石頭必然大有深意,隻是現在還看不出來。”
“你們看這個人在幹嘛呢?”解鈴說。
我們的目光落在畫卷第二部分的茅屋裏。這第二部分是全畫最複雜的所在,人物多,場景多,行為多。有泡妞的,有吟詩的,有賞梅的,有看書的,還有睡覺的,人物形態各有不同。解鈴指的這個人,是在一間茅屋裏,他坐在書桌前,旁邊是一古榻。月亮門,木頭窗,室內格調非常古雅。桌上攤著書,他沒有讀,而是在手裏擺弄一個本子。
我看過好幾遍,看不出有什麼特殊的地方,每次都一閃而過。解鈴這次提出來,想必是發現了什麼,我仔細觀察,還是摸不著頭腦。
解鈴拿著放大鏡對著那人的手裏,然後把鏡子給我:“你看看。”
我滿腹狐疑,接過鏡子,看著他指示的地方。放大鏡下,那人手裏拿著的本子大而清晰,上麵寫滿了比芝麻粒還小數倍的蠅頭小字。
我看看解鈴,解鈴點點頭,表示我看對地方了。
老陳心癢難耐,拿過放大鏡看看,倒吸口冷氣:“好厲害。”
我隨口說:“是啊,能把字寫得這麼小。這是古畫,古代沒有外部儀器的輔助,確實很難得。”
老陳說:“話不能這麼說,能寫出這麼小字的不乏其人,難得在工工整整,一筆一劃。我記得民國時候有個奇人,能在芝麻上刻黃楊樹,刻一百單八將,這都是絕活。”
“你們發沒發現這本書有問題。”解鈴忽然道。
我和老陳一起看他。
解鈴道:“你們仔細看書上文字的行文方式。”
老陳又仔細看看,驚叫一聲:“原來是這樣。”
“到底怎麼回事?”我問。
解鈴道:“這本書上的文字是從左到右寫的,而且不是豎向排序,而是橫向排序。”
我用放大鏡看,看不清具體每個字是什麼,大約的文字走向還是能看出來的,果然如解鈴所說。我腦子有點發懵:“這完全是現代的書寫方式嘛。”
解鈴道:“陳老,你覺得這幅畫是什麼年代的?”
老陳凝神說:“這幅畫沒有題款,沒有落字,僅從畫中人物的扮相來看,有點像明朝時期的。那時候出了很多的文人畫,盛行一時,如果這幅畫不是後人臨摹,那應該是出自明朝。”
他跟我們解釋了一下文人畫,文人畫也叫士大夫甲意圖,從這個名就能判斷出來,是什麼人畫的。明朝時候文人係統很發達,讀書識字的都是為官者,文人雅士湊在一起,吟詩作對,借景生畫。最著名的文人畫代表畫家就是四大才子的文征明,尤擅山水人物,而且這人有個絕活,寫蠅頭小楷,八十歲的時候還能在方寸紙麵寫下千言散文,控筆能力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