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專注,世上最簡單的成功方法
狼族生存的重要特征,就是能夠把所有的精力集中於捕獵的目標上,他們瞄準獵物,步步為營,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它們富有激情,懂得把握機遇,一旦確定目標就專注、執著地前進,最終憑借鍥而不舍的精神獲得成功。
狼族生存的重要特征,就是能夠把所有的精力集中於捕獵的目標上,他們隻瞄準獵物,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對於無法達到的目標,他們絕對不會做出無意義的付出,不管是恐嚇性的咆哮,還是無謂的奔跑。
在北美草原上,北美野牛是最為凶悍的動物,體重達一千多公斤,頭頂長有堅硬雙角,即使麵對最富攻擊性的捕食動物,也毫不退縮。但今天,它遇到了一群狼。
狼在牛群四周遊蕩,並非漫無目的,而是在查探獵物的情況。北美野牛察覺到危險,增強了戒備。狼的體重隻有四十公斤,和家犬的體重相同,這些凶悍的北美野牛為什麼還要擔憂呢?
為獲取成功,狼必須解決兩個問題——協作狩獵和選擇合適的獵物。如果選擇目標失誤,就可能葬送自己的生命,狼必須尋找老弱病殘的獵物。整個牛群休憩時,體弱的成員混雜在強壯的野牛裏難以分辨,狼隻得耐心等候。此時,繼續靠近牛群將遭到攻擊。狼群必須把體弱的野牛隔離出來,漸漸地,它們包圍了野牛。
空氣異常緊張。強壯的野牛並不擔心,它們沒有受到威脅。但體弱的野牛無法抗衡,終於,在奔跑中,一頭野牛被狼群捕獲。
大量事實證明,狼群善於捉弄虛弱的獵物,而很少攻擊強壯的動物。獨自狩獵時,狼會遭到大型動物的反擊。這就是狼群采取群體進攻的原因。這個道理也適用於集體防禦,弱小的生物隻要團結起來,就能夠擊敗入侵者。狼的智慧在這裏又得到體現。
麵對狼群,最為凶猛的獵豹也會退避三舍,這就是狼群殺陣的威力。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動物世界中,也許是代代相傳的本能。然而人類卻似乎並沒有這種本能,無論是情感還是事業,大多數人總是在左顧右盼,遊移不定,要麼沒有任何目標,要麼有了目標卻無法堅持走下去。專注,已經成為一個人是否能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心無旁騖,鎖定目標,堅持不懈,是人類需要從狼身上學習的一個品格。
成功的法則其實很簡單,而成功者之所以稀有,是因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法則太簡單了,不屑於去做。這個法則就叫專注。成功如同穀倉內的金表,早已存在於我們周圍,散布於人生的每個角落,隻要專注地去尋找,專注而冷靜地思考,我們就會聽到那清晰的滴答聲。
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和神經學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人的大腦隻有在持續不間斷地處理一件事務的時候才能發揮最佳功能,專注地做事效果最佳。
牛頓是偉大的科學家,他的科學理論在科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遠影響,專心致誌是牛頓事業成功的重要原因。
很多企業最希望能夠擁有具備“狼性”的員工和團隊。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商場上,具備“狼性”的組織,生存能力會更強。
狼性特征在某種程度上也切合了現階段中國企業發展中的迫切追求。
首先,狼的嗅覺敏銳,善於捕捉機會。在大草原上,狼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它們的主要目標——羊或羊群,窺視著羊的活動規律甚至牧羊者的狀況,一有機會,馬上出擊。難怪人們常常將覬覦者形容為“惡狼似的眼睛”。在職場,從行業的發展到戰略的製訂,從價格的變動到競爭者的動靜,也需要這種“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狼性。
其次,狼富於進取心和攻擊性,不輕言失敗。狼襲擊羊時,常常是死死咬住,不會輕易放棄。而且狼並不是咬死一隻飽腹而已,而是在最短的時間裏,能放倒多少就放倒多少。這種富有攻擊性,貪婪,執著的精神也對職場中的你來說,也有一定可取性。
狼有韌性,對獵物堅定不移地追趕。它能夠將自己的全部力量集中在鎖定的獵物上,即使成功的機會隻有十分之一,也絕不會輕言放棄,堅持下去,下一步,可能就會迎來成功。
對人類來說,集中精力,專注目標,也同等的重要。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怎樣才能擷取成功的桂冠呢?是不擇手段,還是一味等待?是亂衝亂撞,還是隨其自然?這都不是正確的選擇。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從自身的經曆中為世人總結出一條真理:成功需要專注。
不是嗎?回顧曆史長河,每個有成就的人都曾為成功而廢寢忘食。
相傳愛因斯坦,多次迷路,因為他不論是走路,還是做事,都在思考問題。正是這種專注,使他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數學家陳景潤整天想的是數學題,有時走路都撞到電線杆上。
法國科學家安培為了不讓客人打擾自己的工作,特地寫了一張“安培先生不在家”的字條貼在了門上。一次,他一邊走,一邊思考問題,當回到家看到門上的字條時,便自言自語道:“啊,原來安培不在家。”隨後,轉身又走開了。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可見,要成就一番事業,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專注。在成功這條長滿荊棘的道路上,懶惰者會停步不前,愚蠢者會常走彎路,軟弱者會畏難而退……唯有專注的人才能摘到成功的桂冠。
愛默生曾經說過,全心灌注在你所期望的事情上時,結果必如所期。即使是天才,要想獲得成功,也必須有這種精神。否則,隻能像天才兒童方仲永一樣“泯然眾人”,把成功的機會白白葬送掉。
“做事要專注,要持之以恒”,這句話很多人都會說,但有幾個人真正領悟其含義呢?我想,對於學生,成功就是取得優異的成績。因此,有雄心壯誌的同學,請時時刻刻銘記“專注”二字,努力學習,“像餓極了的人見到麵包”一樣吸取豐富的知識,為日後實現自己的理想打牢基礎。沒有專注,精力就會分散。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無數成功的故事表明,成功有方法,這個方法其實很簡單:專注,並且堅持。
雷蒙威由MrRaymondWeil於1976年創辦,並以自己名字作為品牌名稱的家族公司。MrRaymondWeil於1926年在瑞士日內瓦出生,完成高中商科課程後曾任職一服務公司,1949年加入日內瓦的CamyWatchS.A.鍾表公司。這可算是他交上了一次好運,因為他一直以來十分欣賞美麗的鍾表產品及其設計和技術細節。基於對工作的激情,MrRaymondWeil全身心投入,很快便接掌公司的管理,一做便二十六年。
1976年正值鍾表業的一次危機,RaymondWeil決定創辦自己的公司。
憑著他的激情和經驗,雷蒙威的創辦人帶著他的首批腕表走遍歐洲乃至全世界,並逐漸建立起一個國際網絡。從當初的小公司開始,業務發展超乎預期的順利。時至今日,雷蒙威已成為瑞士鍾表製造業的旗艦之一。在不足三十年間,這家充滿非凡創意與時代感的公司已成為國際知名的瑞士品牌。
由於對鍾表市場了如指掌,RaymondWeil曾出任不少專業組織的重要職務:日內瓦鍾表製造商協會主席、琉森鍾表業訓練中心(CFH)副會長、鍾表製造商聯盟以及其他多個雇主組織的會員。此外,RaymondWeil一直出任巴塞爾世界鍾表及珠寶展覽會的參展者委員會主席,直至1995年。
有一個年輕人,到少林寺向師父拜師學藝,準備練好武功之後,替父親報仇,因他父親無端地被盜匪殺死了。年輕人問道:“請問師父,我要練多久,才能出師?”
“大概五年。”師父說。
“啊,這麼久啊?”年輕人急切地問,“假如我比其他弟子加倍努力,是不是可以提早學成武功呢?”
“這樣的話,你大概需要十年!”師父說。
“什麼?十年?那如果我再加倍、加倍地努力學習呢?”
“二十年吧!”師父淡淡地回答。
年輕人愈聽愈糊塗,說:“師父啊,怎麼我愈努力加倍練習,學成武功的時間就愈長呢?”
“因為,當你的一隻眼睛一直‘盯著結果’時,你隻剩下一隻眼睛可以‘專注於練習’了”師父說。
的確,人必須兩隻眼睛都“專注”,“心無旁騖”地努力學習。而且,人必須了解自己“有什麼”“沒有什麼”“懂什麼”“不懂什麼”。
畢竟一個人,不可能精通所有事物,那樣會“樣樣通樣樣鬆”啊!
所以,隻要我們雙眼專注於自己“懂什麼”的專長時,就會像原本的兔子一樣,擁有獲得“跳遠金牌”的自豪和喜悅。
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應該精通它,成為自己職業領域的專家。與其他有能力做這件事的人相比,如果你是工作方麵的行家裏手,就能贏得良好的聲譽,那麼,你就永遠不會失業。
因此,作為員工不僅要“幹一行,愛一行”,而且要“愛一行,專一行”,成為本行業中的專家,成為本企業的專才。
芝加哥煤炭集團公司的馬裏哈,是一名有20多年工齡的普通而不平凡的員工,從燒鍋爐到司爐長、班長、大班長,他始終深情地愛著陪伴他成長並成熟的鍋爐運行崗位。就是在這個崗位上他當上了鍋爐技師,成為美國遠近聞名的“鍋爐點火大王”和鍋爐“找漏高乎”。
就是這個崗位,讓他感受到一名工人技師的榮耀和自豪。
馬裏哈有一副聽漏的“神耳”,隻要圍著鍋爐轉上一圈,他就能在爐內的風聲、水聲、燃燒聲和其他聲音中,準確地聽出鍋爐受熱麵是哪個部位管子有泄漏聲;往表盤前一坐,就能在各種參數的細微變化中準確判斷出哪個部位有泄漏點。
除了找漏,馬裏哈還練就了一手鍋爐,氮火、鍋爐燃燒調整的絕活。在用火、壓火、配風、啟停等多方麵,他都有獨到的技術建議。
鍋爐飛灰回燃不暢,他提出技術改造和加強投運管理建議,實施後使飛灰含碳量平均降低到8%以下,鍋爐熱效率提高了4%,為企業年節約32萬美元。針對鍋爐傳統運行除灰方式存在的問題,馬裏哈提出“恒料層”運行。經實施,解決了負荷大起大落問題,使標煤耗下降4克/千瓦時,年節約20C舊多萬莢元。
由於他對集團公司作出了非凡的貢獻,他的薪水也一年比一年高漲,現在是他同行的10倍以上。馬裏哈學曆不高、工種一般、職務較低,但他卻成為社會公認的技術能手和創新能手。他的成長經曆給人們的啟迪就是: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隻要努力,隻要用心,就會成為企業不可多得的人才。
這個世界最不缺的就是人,人中最不缺的就是沒有一技之長、不懂專業技術、不懂某種業務的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