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螢光流火從來閑話益笑資,空穀來風漫把古壁論摩尼(3)(1 / 3)

秦二楞正在山上石窟邊安排工人清理現場,看見楊二冬的車,就風風火火地趕過來。他一邊擦著臉上的汗水,一邊氣喘噓噓地說:“楊二叔,上麵塌出個很大的石窟來,足有二、三十米長,裏頭有大大小小好多石像,雕刻得就跟活人一樣,一點沒損壞。奇怪的是,有的像上還冒水呢。”

楊二冬說:“這倒怪了,炸石頭怎會不損壞石壁?會不會有啥說道?”

秦二楞說:“本來咱安排從上麵開始炸的,可打眼壞了好幾個鑽頭;後來我就安排工人先從下麵打,結果很順利就打好了。引爆後就見山壁上露出這個石窟來。”

說著話,他們到了山腳下。但見爆炸後的現場亂石滾滾,從十幾米外形成一個斜斜的坡,一直延伸到石壁前。再往上就見一個洞窟,看上去有十幾米大小。

楊二冬說:“我早到文物局報案了。咱先上去看看,究竟有些啥。”說著,同秦二楞一起向上爬去。

剛爆破過的山坡不好走,既有巨石攔路,又因為碎石是虛空的,腳踩下去又滑又軟;他們磕磕絆絆、費力巴五地爬了好一陣,才氣喘籲籲地來到石窟前。就見幾個工人搬了許多石塊,在亂石堆上砌了個鬆鬆垮垮的石階,好方便人們進出。

石窟由一個很深的洞穴和被鑿進去的山岩組成,洞裏洞外,還有鑿進去的石壁上雕了許多石像,看上去似佛不是佛,有點兒怪怪的。洞窟裏還有個土堆,上麵插了幾柱香,青煙嫋嫋地縈繞在洞中,肯定是民工剛插上去的;旁邊有塊青石板,上麵放著幾個饅頭,幾碟小菜,還有幾疊黃紙,顯然是剛上的供品。

看樣子,石窟原來建在半壁上,因為年長日久,坍塌的泥石傾瀉下來,封閉了洞口;采石時挖掉了下麵的岩石,爆炸又把積存在石窟前麵的土石掀下去,自然就把洞口暴露出來。

楊二冬在秦二楞的攙扶下小心翼翼地爬進洞,洞深隻有十幾米,裏頭塑了大大小小、林林總總幾十尊像,或站或坐,或笑或怒的很形象。

楊二冬看了半天,見洞裏還有許多灰燼、一些燃剩的柴禾和獸骨,黑糊糊地鋪了一地,也不知什麼時候留下來的。

洞內石壁上開了許多石龕,每個裏頭都有尊一米高低的石像,洞窟頂端還有許多浮雕,像流雲,像火焰,奇奇怪怪地爬滿牆;洞窟盡頭又辟出個很大的廳室來,中間塑了個大石像,足有兩米高,看上去有點外國人的味道。前麵是三尊坐佛,居中的像是釋迦牟尼佛,卻在頭頂上做了個山字形的發冠;兩邊又是兩尊裹了頭巾的菩薩,低眉垂首地在那裏打坐;這些雕像,有的怒目圓睜、有的慈眉打坐,或喜或怒的,一個個神態逼真,姿式各異,恭恭敬敬侍立在那裏。

楊二冬走南闖北,自然去過許多廟宇,見著的總是釋迦牟尼居中而坐,其它諸佛卻在兩旁隨侍;而今這個洞窟卻在主像上又供出一尊來,總覺著有些莫名其妙。或許這裏有什麼名堂,他真的搞不清楚。

本來,楊二冬對古文物不感興趣,隻是上次宰相堖出事後,他有了時間就去秦教授那裏閑聊,耳濡目染學了不少東西。況且,他是一村之長,那些倒騰古董的常常找上門來,也讓他知道了不少。他知道晉省的木雕和石雕在香港很叫價,一個石佛頭能值幾百萬。這石窟裏一米以上的雕像足有上百個,最少也值十幾個億!如此價值連城的發現,他怎敢忽視呢!如果出了事,他也負不起這個責任。

想到這裏,他轉頭對二楞說:“你去安排兩個精幹利索的後生,讓他們帶上被褥和家夥,晚上守在這裏,沒有我的話,誰都不能進去!不要讓壞人鑽了空子。”

第二天,市文物局派來三個專家調研,他們一行人先到了村委會。

就在楊二冬正忙著接待的時候,秦教授聽到消息也趕來這裏。秦教授給二冬介紹說,來的三個人是文研所的周文源副所長和沈亮、劉斌兩位研究員,他們都是秦教授的老同事。

從村委會出來,他們一行人在楊二冬帶領下來到采石場。就見工地上人很多,忙忙碌碌地正幹活。還有不知道從哪裏得到消息的記者,拿著話筒,扛著攝像機,在石窟前拍攝。見周所長他們到來,這群記者一擁而上,把周所長圍在中間,七嘴八舌地提起問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