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別等時光偷走所有選擇(1 / 3)

別等時光偷走所有選擇

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話:如果你想改變這個世界,最好是在你單身的時候,因為當你得到了一個TA,改變TA就已經是你生命裏最難的課題了。

這很讓我感慨,所以想就著這個邏輯看看能不能展開更多的啟發。

探討這個話題的前提在於,我們不必糾結所謂的改變世界是不是真的就是那種所謂創造一種新技術革命或者新的商業模式,以及一些偉大的發明以此來改變整個世界。

在這裏,我所定義的改變世界隻是一個代名詞。

它是你內在充滿勇氣與擔當的一種表述,它意味著你對於自己的生活跟未來有著無與倫比的期待與想象,說得接地氣一些,它可以代表一種詩和遠方。

還有一個前提就是,這裏的“改變TA”也不是一個絕對的強加意誌,否則立刻就會有一種對立麵跳出來:我憑什麼要被改變,以及你憑什麼要改變我,以及改變有時候也不是一件壞事……一旦這個出口打開,會有很多麵的辯駁。

在這裏我所定義的“改變TA”在更多程度上意味著適應、磨合、習慣,如果負麵表達,可以叫做忍受或者壓抑。

以上交代完畢。

在我的思考邏輯裏,有很多事情是隻能自己一個人去做的,而且也應該一個人去做。

我身邊有很多生活在本市的同事會跟我抱怨,說跟父母住在一起很受束縛,比如跟朋友出去聚餐會被認為太過於浪費,夜裏回家太晚會被電話奪命催,還有就是日常那些看上去是關愛,但是因為待在一起的時間太久而產生的反感以及厭煩。

我每次都會建議說,那你自己出去租房試著生活一段時間就好了啊。

大部分的情況是,有些人說父母不同意,以及太浪費錢不劃算這樣的借口。

有些執行力比較好的人回去跟父母溝通,但是如果租房的費用需要自己支出,於是就再也不敢吭聲了。

還有兩個同事的確是從家裏搬出來了,可是不到兩三個月的時間,就叫嚷著吃不好,自己不願意做飯也不會做飯,於是就蔫蔫地妥協,回到了父母所在的那個大家,繼續成為一邊備受寵愛一邊叫喊著我要自由的矛盾體。

這件事情讓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如果你有一件很想做的事情,那麼千軍萬馬般的困難也無法阻撓你,同樣的,如果你不想去做一件事,那麼你也會找到千百種借口為自己開脫。

我生活在一個小鎮上,很多我的同齡人大學畢業會馬上結婚成家,於是從父母的大家過渡到了自己的小家,這應該是在父母眼裏最合適子女生活的一條道路,因為它意味著安穩、體麵,完美到沒有任何紕漏。

可是畢竟一切都是表象,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性格表達、思考邏輯會跟自己一樣,因為存在差異,勢必就會有矛盾衝突,於是就會急速地陷入一種“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的悲觀乃至絕望裏。

我收到過很多這樣的求助留言,而且大部分是女生居多:我很早就結婚了,生了一到兩個孩子,可是現在我發現先生跟我想的那個人不一樣,生活跟我想的也不一樣。

就如同陷入無盡的深淵裏,想要大聲呼喊,卻發現沒有一個值得求助的信號。

我偶爾會挑幾個姑娘的留言回答:那你有想過你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嗎?或者說你以前有一個人去嚐試過自己想做的事情嗎?

每一次得到的回答都是相同而又死板的: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父母覺得早點結婚好,早點生孩子好,於是我覺得這就是好的了。

我不想就父母之於孩子一生的影響有多大來展開評論,我隻想針對那個局裏的那個人自己本身來做思考。

連嶽老師曾經表達過一個觀點,說現在很多孩子讀書是越讀越傻。這個觀點讓我倒吸一口冷氣,但是卻又不得不承認。

當我自己作為一個走出校園的人之後,我總是會經常反思,在我從小到大遇見過的案例裏,家長總是把所有的教育重任寄托給學校給老師,而老師每每也會告知我們說,我把該講的課程講完了,學不學是你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