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得太快,若有什麼BUG會慢慢更改,還請大家見諒~
————————————————————————————————
21
太昭十二年初春,太叔桓十五歲。
韓卿十八歲。
這一年注定為多事之秋。立春剛過,皇後去世;相隔不過二十多日,邊境傳來西遼十幾萬大軍壓境的消息。
已經成為太叔桓背後幕僚的魏清源向他進言應趁此機會籠絡兵權,太叔桓卻有些躊躇。
因為此時的朝廷形勢已與七年前大為不同。向來支持他的德親王因為皇帝的刻意排斥壓製勢力大不如前,唯有他的女兒長公主太叔永之還能支撐一片人脈。但這不夠。太叔桓必須建立起足夠的勢力對抗這七年忽然竄起的端靖王。
端靖王會帶來威脅是太叔桓以往沒有想到的。因為他這個九王叔以前向來不問世事,卻不料自伏伽太子死後便突然脫胎換骨一般,大張旗鼓的謀權奪勢。皇帝偶爾也有意無意的偏袒他,結果導致他如今無論地位勢力皆今非昔比,唯獨慶幸的是皇帝似乎並沒有完全倒向某一方的意思。
但在這對峙的當口,太叔桓怎能放心下朝中之事帶兵去鎮壓邊境呢?
魏清源明白他心中所想,對他道,功不爭一朝一夕,隻爭關鍵所在。
他言,如今皇帝龍體康健,太叔桓帶兵出征反而不用擔心權位旁落。因為如今的朝中形勢其實是圍繞著僅有的一個龍椅,太叔桓與端靖王對峙,皇帝閑坐壁上觀,三足而立;但若太叔桓一走,權力場中頓時便隻剩下皇上和端靖王,沒有太叔桓在其中,端靖王鞏固自己勢力的種種所為便難免會帶上矛指皇上的嫌疑。因此他決不敢過於放肆,皇上也不會放縱——畢竟皇位隻有一個,在位之君,即便有意坐觀後人權勢爭奪,也不會讓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太叔桓道:“若是皇爺爺有意偏袒端靖王,想傳位於他……”
“不會!”魏清源斬釘截鐵:“若是皇上有這個打算,他便不該是旁觀,而該加入端靖王的陣營鏟除太子殿下的人脈。”
太叔桓聞言沉思不語。
“殿下若還不確信,不如明日上奏請兵出征。若草民沒猜錯,端靖王必定也不會放棄這個掌握兵權的好機會,定然也要上奏請征。”
太叔桓有些明白了:“你是說試試皇爺爺?”
“是。若是皇上最終讓太子領兵,太子便可放開手腳大幹一場。”
太叔桓嗯了聲,深邃的目光落到窗外,唇角浮出一抹淡笑。
這一場出征之爭,最終果然是太叔桓拔得帥旗。他謂魏清源道:“我似乎有些明白皇爺爺的想法了。”這一次他說話時,魏清源以往見過的淡笑慢慢變為了冷笑。
七年的時光,已經足以令少年不再有過於稚嫩的地方。
魏清源見證了一位未來的君主慢慢磨去鋒銳的棱角,將它們轉換為暗藏體內的劇毒的倒刺。
幸?或不幸?
魏清源輕道:“殿下,此一役主要目的不是殿下自立功勳……”
“我知道。”太叔桓一揚手,鳳目中閃爍的是冷冽的光芒:“這是次要的,主要的目的是建立自己在軍中的人脈。緊要之緊要,則是趕快將自己的心腹□□軍中以便他們日後成為中流砥柱。”
魏清源默然。有些感歎,天命中一代君主的形象已經慢慢成型。他欣慰,卻又可惜。
——端靖王那邊已經對他恨之入骨,因為他多年來的獻計令太叔桓的太子位置越坐越穩。……他也許見不到太叔桓治理天下成為一代明主的時候了。
唯一的安慰的便是學生韓卿。這個資質絕佳的孩子,應該會成為一代名流垂名青史,但是……韓卿有很大的弱點:執著。
這其實是優點,卻也會成為致命的弱點,尤其容易成為被人利用的弱點。……他對太叔桓顯而易見的感情也許會成為一場災難。但他不能幫助他,因為這需要他自己在成長中去學會麵對、解決。
不過,他可以提點他。
“卿兒,作為人,理應忠實於心;但作為臣,應忠實於什麼呢?”
“自然是君。”
“……不,應該是‘天下’。”
韓卿似乎懂了,又似乎懵懂。魏清源卻安心了:至少韓卿將這句話記在了心裏。
四月初九的亥末,魏清源在韓府被暗殺。
刺客被聞聲趕來的韓卿捉住,但不等訊問便咬毒而死。
那一夜的月光異常明亮,魏清源在彌留之際輕輕對韓卿說,好好輔佐太子,但切勿喪失本性。韓卿淚流滿麵,失聲痛哭,抱著懷中的屍身直到它冰冷也不肯放手。
太叔桓後來趕到,見到這樣的情景默默佇立,沒人能從他那張沒有表情的臉上看出他的任何思緒。不久,他開口命人好好辦理魏清源的身後事,走上去扶韓卿時,韓卿低聲道:“我想將老師送回他在隨州的家鄉安葬。”
太叔桓點頭,卻又說:“得在贏了西遼之後。”他不能少了韓卿這元大將,更不能讓韓卿錯過此次立下功勳的機會。
韓卿抬頭凝視他。
太叔桓不緊不慢道:“事有輕重緩急。”
韓卿沒說話,隻是想:太叔桓的目光何時變得如此深沉?連自己也看不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