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寧死不屈,慷慨就義的愛國詩人——文天祥(5)(1 / 2)

這次戰爭確是宋元最後一次決戰。張世傑雖然突圍出去,但他再也無力重整旗鼓繼續戰鬥了。他率領一百多艘船隻乘夜駛到南恩(廣東陽江縣)海上的螺島停泊,曾想整頓殘餘水軍,再招集廣東誌士義民參軍,在陸上建立根據地。不幸這支船隊突然遇到翻江倒海般的大颶風,船隻有的撞擊壞了,有的沉沒海中。將士勸他上岸暫避,他拒絕了,說:“沒有必要了”。座船搖晃得非常厲害,幾次險些傾覆,張世傑若無其事似的,他扶著板壁登上舵樓,兩眼凝視著在颶風中忽上忽下的宋軍殘餘船隻,喟然長歎著對身邊的將士說:“我為宋朝仁至義盡了,一君身亡,複立一君,現在國已無君,我不在隋山殉難,隻為元軍退後,再立國君,以圖恢複宋朝社稷。如今國事至此,這是天意呀!”這時颶風更急,怒濤更高,張世傑竟墮水溺死。將士撈起他的遺體,葬於螺島東端力岸村。螺島因為埋了烈士的忠骨,改名為海陵島,取海上陵墓之意。

戰鬥結束後,隋山海麵一片濃重的腥臊味兒,雙方戰死的士兵,跳海殉節的宋軍官兵和義民,屍體陸續漂浮起來,七天以後,竟有十餘萬具。元軍駕著小船在海上撈取財物,一個士兵發現一具穿黃衣的童屍,身上佩著玉璽,他取下玉璽,把屍體扔到海裏,玉璽送到張弘範那裏,張弘範斷定是皇帝的屍體,立即命令士兵撈取,可是不知已漂到那裏去了。他即派人向元朝政府奏聞。

張弘範消滅了督府軍,南宋最後一個皇帝也死在他手裏。他自以為對元朝立下不世之功,十分得意,派人在隋山北麵石壁上刻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字,以便“留芳千古”。可是事與願違,他滅宋的罪行受到中原和南方人民的唾罵。明朝時候,有人把這塊石刻削去,改鐫“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九個字,紀念這位殉節的忠臣。

留取丹心,誓死報國

沒過多久,張弘範的滅宋慶功宴會在廣州擺開,他所部全軍將領都來了。張弘範把文天祥請來了,並讓文天祥坐正席,不停地勸菜敬酒。文天祥坐在那裏,一動也不動,怒目而視……張弘範再次走近文天祥說:“文丞相,宋朝已滅亡了,您的忠心也已盡到了,即使您想殺身成仁,又會有誰把您的事跡寫進宋朝的史冊裏呢!好好想想,如果能以忠於大宋的心來對待大元,那麼大元肯定會用您為宰相的!別再固執了,在哪兒當官不是都一樣……”

一聽到“宋朝已滅亡”幾個字,文天祥心如刀絞,不禁流下了眼淚,他對張弘範的話非常氣憤,立即駁斥道:

“國亡卻不能救,做為臣子就已經死有餘辜了,怎麼還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古時商朝滅亡後,伯夷和叔齊忠於商朝,不食周粟而死,做為忠臣,應自盡其心,絕不能因國亡而變心。告訴你吧,讓我屈膝投降,永遠也辦不到!”

張弘範被駁得啞口無言,無可奈何地搖搖頭。

文天祥心如鐵堅,毫不動搖,元人兩個月的威脅利誘都沒有效果,張弘範無可奈何,隻得將這些情況寫成奏章,派人送到大都,聽候處置。

四月十一日,使者帶來了元世祖忽必烈的詔書。對忠心耿耿的文天祥,忽必烈早就有所了解,這次又得知他被俘後的情況,讚歎道:“真忠臣也!”他要張弘範對文天祥以禮相待,立即押送到元大都,他要親自處理。

得知要北上的消息,文天祥下定決心,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也不能改變自己的誌向。臨行前他寫了一首長詩,題為《言誌》,詩中反複表達了以死殉國的誌向,其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

一死鴻毛或泰山,之輕之重安所處。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平生讀書為誰事?臨難何憂複何懼!

文天祥那種樂觀、無畏的精神躍然詩中,他在北上途中,在大都監獄的表現,都反映了這種精神。

“賜我一死之外,別無他求!”文天祥高聲回答。語音琅琅,猶如洪鍾回響在大殿之中,久久不絕。大殿中每一個人,就連忽必烈也嗟歎不已。忽必烈親自勸降也失敗了,隻得無可奈何地令手下把文天祥押回牢獄,為了免除後患,他終於決定將文天祥處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