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國人為什麼拍不出科幻大片?
首先,我們先做一件簡單的事:用穀歌、百度、搜搜、搜狗隨便什麼你鍾愛的搜索引擎,搜索兩個關鍵詞:“美國科幻電影”和“中國科幻電影”,看看結果如何。
我搜索的大致結果就是:
“美國科幻電影”出來一長串美國科幻電影。
“中國科幻電影”跳出來的也是一長串,但那是一地雞毛,除了歎息還是歎息。
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中,中美雙方最主要的爭執點之一就是電影市場,中國隻同意每年進口10部電影。在2010年,中國的電影票房比10年前激增了64%,達到15億美元。後來中國將每年進口10部提高為20部,即便是每年這20部電影,已經把中國的本土電影弄的狼狽不堪,國內電影隻好利用種種“本土優勢”,比如政策保護、組織集體觀看、強製限製好萊塢電影在某個時間段放映等,然後才能得到可觀的票房收入。即便如此,進口的好萊塢大片差不多都能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繼《功夫熊貓》之後,2011年《功夫熊貓2》再度登陸,它成為首個在中國賺得1億元人民幣的動畫片。電影《阿凡達》自2010年在中國上映至今,已經賺了2億美元,近13億人民幣;另外還有《加勒比海盜4》等。所以,可以說,就是每年這20部進口電影,已經奪走了中國電影市場的可觀分額。
《盜夢空間》的拍攝公司是美國傳奇娛樂公司,其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托馬斯·托爾在2011年6月9日宣布,將成立獨立娛樂公司傳奇東方,總部設在香港,然後從2013年開始,每年製作一、二部麵向全球觀眾的大片。實際上,另設“傳奇東方”、總部設在香港,這標誌著傳奇娛樂正式進軍中國。托爾明早就明確地說過,僅僅在影片中增添中國元素還不夠,言外之意就是要立足亞洲本土,進軍中國。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協定,中國應該在2011年3月19日前對美進一步開放娛樂產品市場,盡管這一承諾中國人至今未遵守,但傳奇娛樂已經做好準備。
傳奇娛樂的確是一個傳奇,其由托馬斯·托爾創立於2004年,僅僅數年間就拍攝了《黑暗騎士》、《超人歸來》、《斯巴達三百勇士》、《宿醉》、《宿醉2》、《盜夢空間》等眾多大片,累計票房達到45億美元,就憑這些成就,就可以推測一旦中國打開電影市場的大門,傳奇娛樂必將大賺特賺。
那麼,中國人為什麼就拍不出科幻大片呢?
因為中國人目前表現得都非常急功近利,很少有長遠考慮。比如《功夫熊貓》,實際上這部影片是經過了長達6、7年的準備,無論市場調研還是劇本創作,都是經過了充分準備的,因此在電影中能把中國元素運用的淋漓盡致,中國皮影戲、水墨畫、四川小吃、中國山水、古鎮文化等等,就連《功夫熊貓》中烏龜大師的台詞都包含“欲速則不達”、“海納百川”、“見機行事”等中國訓言,拍得比中國人還中國人,何以如此?那不是隨便從報紙、電視中找到些中國信息就行的,而是深入中國幾十年研究的結果。相反,中國與美國貿易額龐大,與美國的交流也不可謂不悠久,那麼就為什麼沒有一部中國電影能在美國博取歡呼般的喝彩呢?因為中國人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根本不去了解美國市場。反觀中國電影製作,可以說沒有一部電影作了這麼長時間的準備,也根本就沒有這麼長遠的眼光,甚至可以說,不要說美國市場,就是對國內電影市場都不熟悉。
美國電影為了中國這塊巨大的蛋糕,對中國人的心理作了極其深入的調查,所以這些電影不但具有美國電影精髓,而且也深深地博得了中國人的喜愛——電影《2012》中,特意安排中國製造方舟,這既宣揚了中國強大的製造業,也迎合了中國人希望得到重視,並有機會扮演救世主的角色。盡管中國人在這部電影中也隻是一個配角,也並非救世主,但就是這個配角,已經深深滿足了中國人的胃口。《加勒比海盜》也是如此,也曾有中國海盜出現;《功夫熊貓》更是如此,把“功夫”和“熊貓”這兩個中國元素直接融合起來,就是以“功夫熊貓”的形式單刀直入地告知中國人,這就是一部給中國人看的電影,結果就像是一個洋人穿上了中國的功夫服,在城市大廣場上表演精彩的中國功夫,博得廣場上一片喝彩。實際上,歐美早已發現,隻要在大片中加入中國元素,大多能賺到很多人民幣,這隻是一個簡單的公式,比如:
功夫+計算機幻想+“缸中之腦”=《黑客帝國》;
功夫+熊貓+四川民俗=《功夫熊貓》;
功夫+上海+間諜=《碟中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