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總序(1 / 2)

高山起於深海,這套《東南大學人文講演錄》從書緣起於曆百餘年的東南大學人文教育傳統和持續十幾年之久的東南大學的文化素質教育。從書在反映東南大學人文教育盛況的同時,也體現著我們對大學文化建設和人文教育理念的探索與思考。

大學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搖籃,文化是大學的靈魂,她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發揮作用。大學以其高品位的文化來浸潤和培育學子的精神世界,以無用之形營衛大用,以澹泊之心收獲大利。大學的文化品位固化於校園的大樓與大樹之間,體現於人文與自然之美的有機相連,顯現於師生的語默止靜和為學任事之中。

大學的文化品位首先是曆史的積澱。這種積澱使大學繼承了綿延的文化血脈和高貴的精神品質。東南大學地處南朝劉宋四學、蕭梁五館、有明南雍和國立中央大學的舊址,三千年吳文化崇文重教、廣博易良的氣韻風骨和江左百代文樞的榮辱沉浮,孕育了這所百年學府崇高、沉靜、雄毅的精神氣質。徜徉在東大校園,遒勁挺拔的六朝鬆,巍然高聳的穹頂禮堂,九龍湖畔重簷廡殿式的教學樓、氣勢雄偉的李文正圖書館,大樹與大樓折射出深厚的曆史底蘊、雄偉的文化氣魄,一種深厚的曆史感和超凡的文化訴求會不自覺地在心中湧動,我們仿佛體味到,將“止於至善”作為校訓是這所大學基於文化源脈的自然流向。

東南大學的人文教育傳統可溯至其前身兩江師範學堂時期。其時,任學堂監督(即校長)的晚清著名的書畫家李瑞清將學科設置依科學、國學、美術鼎足三分,初奠人文教育之規模。其後,國立東南大學首任校長郭秉文力倡“通才與專才平衡,人文與科學平衡,師資與設備的平衡,國內與國際的平衡”的辦學方針,高揚人文精神。一時,東南大學名師薈萃,俊彥雲集。陶行知、陳鶴琴、任鴻雋、胡剛複、熊正理、竺可楨、熊慶來、葉企孫、秉誌、鄒秉文、胡先輔、茅以升、楊杏佛、孫本文、馬寅初、李叔同這些史冊中熠熠生輝的名字,使東南大學獲得了“北大以文史哲著稱,東大以科學名世。然東大的文、史、哲教授,實不亞於北大”的稱譽。

1922年,東南大學教授吳宓、梅光迪、柳詒徵、湯用彤等在東大創辦了以“倡明國粹,融化新知”為宗旨的《學衡》雜誌,圍繞《學衡》形成了獨立的文人群體——“學衡派”,形成了五四運動之後著名的文化保守主義營壘,為東南大學建立了鼎盛的人文傳統。其後,羅家倫校長將構建有機體的民族文化確立為國立中央大學永久的使命,這為中央大學發展為當時全國科係最全、實力最強的綜合性大學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以有機的文化培育通才的理念和延續發展民族文化為使命的泱泱大風,在一代代東大人身上薪火相傳,曆久彌新。

大學的文化品位既基於曆史傳統,又根植於現實的創造。正如曾三次登上東南大學人文講壇的著名社會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金耀基教授所言,“一所大學的文化生活常決定這所大學的風格,常影響學生的氣質品性和有文化情調、有生命意義的生活方式”。大學之大在於博大與深刻,大學的風格和與大師緊密相連。大學依靠學術大師用精深的學術造詣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吸引和影響求知若渴的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