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天眼看科學家:造福人類還是毀滅地球(3)(1 / 2)

二、毀滅地球

德國的弗萊饅經濟學家家真是令人讚歎,在希特勒統治還甚囂塵上的時候,他們關切的並不是自己如何活命,而是希特勒垮台以後德國的經濟向何處去,要走什麼樣的道路、在希特勒的特務統治下,蓋世太保是非常野蠻的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偷偷溜到弗萊堡,秘密舉行了會議,得出了一個結論:不能走蘇聯計劃經濟的道路,蘇聯模式的經濟,中央集權的模式,沒有市場競爭,沒有競爭力;也不能走美國的道路,它完全是市場製,也不行,兩極分化,窮的窮,富的富我到美國以後就覺得美國跟德國、跟歐洲差別很大:雖然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有活力的國家,但有一個是突出的問題,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無家可歸的人,美國英語有一個詞叫homeless,就是無家可歸,無論是紐約、舊金山還是華盛頓,黑人、甚至有白人,沒有房子住,沒事就坐在大街兩旁的椅子、公同的椅子上、地鐵門口,或是商場門口,他們就呆呆地坐在那裏,無家可歸。為什麼呢?絕對的自由競爭,有競爭力的上去了,沒有競爭力的,黑人,就讓這一部分人先窮著吧,國家對他們也有救濟,給他們食品券,不給他們錢,是怕他們拿去吸毒,拿了食品券可以到市場換到吃的,一百多美元食品券,可以吃飽但是不管你的住房錢,住房很貴,像紐約這樣的大城市要一千多美元,小城市,最起碼也要兩百多美元,結果就造成一種奇怪的現象: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卻有那麼多無家可歸的人到處亂睡,躺在校園裏的都有,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全世界第一流的大學,就有一個排球場被無家可歸的人占住,就賴著不走,怎麼辦?美國是個自由主義國家,學校曾經把他們趕走,但他們又回來了,最後就讓他們在那兒算了但是,在德國就沒有這樣的問題,法律規定,每個人都有住房權,每人十幾平方米一還規定,到一定的時候,要粉刷,不然就違法了我初到德國去租房,就有過周折為了省錢,我和一個留學生共租一間,遭到房東的拒絕,我們本以為,這是民族歧視,後來才知道,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兩個人住是違法的最後,找到一個神父,請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很同情我們,馬馬虎虎同意了。但是,提出一個要求:不得兩個人的頭同時出現窗口,以免被警察發現,惹出麻煩。

這體現了弗萊堡學派經濟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第一個是,強調市場有競爭第二個是具有社會主義性質首先就說要保護弱者,它規定了童工、女工、殘疾者有最低工資限量其次,就是保險,比如醫療保險是強迫的一有許多可笑的事。有一個人,因為車禍,性功能可能受到一定的損害,其結果是偉哥的費用都可以報銷。最後,就是對失業的要救濟,90年代,我在西德的時候,聯邦德國的法律規定失業的工人要拿70%的工資。這樣不是有可能養活懶漢嗎?是呀,不但可能,而且有那麼一些。我住在馬克思的家鄉——特裏爾,花園一樣的小城在市裏的公園門口,每天有幾個懶漢,什麼也不幹,早上來了,腳邊一排啤酒瓶,談天說地到晚上,啤酒瓶空了,就回去了第二天再來好像是上班拿失業救濟金的人,時常接到通知,有什麼工作了,你願意去幹嗎?甚至介紹到美國去工作,在我們國家,不是大家頭打破了往裏擠嗎?在德國不然,相當一部分,不幹,理由是,美國的假期,比德國少社會市場經濟的原則就是,哪怕明知會產生一些人,沒有自尊心,就讓他那麼過吧。反正大多數人不會這樣。

現在我們回到弗萊堡學派,我們不能滿足於對德國的知識分子的萬分欽佩,現在是輪到我們中國知識分子,代表最先進生產力的知識分子,代表先進文化的知識分子,要想出辦法來,針對中國的國情我們該怎麼辦?問題很多呀,貧富兩極分化的可能啊,拆遷征地中的不公和官商勾結啊,環境惡化啊,貪汙這種社會公害還未能得到有效的抑製啊,每年幾百萬青年人的就業啊,醫療費太貴啊,大學學費太貴啊,這些都要很高的智慧。許多社會問題,不解決,就會增加不穩定因素。隻有我們設計出非常好的方案——既能保證效率,又能有高度的社會公平,使得下崗的人能夠再就業,才能穩定發展。

我們麵臨這樣一個新的時代,這是一個恩格斯所說的,需要巨人也能產生巨人的時代,起碼應該有中國的弗榮堡學派出現,有中國的“愛因斯坦”出現,既要有人格力量,又要有非常高的創造水平,讓我們偉大的中華文明走向真正的複興。當然,我們中國也不是沒有這樣的人,比如,經濟學界的孫冶芳、顧準,這些人所遭受的苦難比弗萊堡學派的人十,要嚴酷得多、這些人的事跡大家比較熟悉,今天就不講了、但是,不管愛因斯坦、阿登納,還是孫冶芳、顧準有多麼大的差異,但是在一點上,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做學術不完全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一種使命,為了這種使命,可以奉獻、犧牲,所以我們今天一方麵要講個人的利益,同時也不要忘記要講一點使命、講一點理想、講一點公平,同時有的時候要做一點小小的犧牲,沒有一點犧牲精神的人,隻知道為自己生活的人,說得嚴格一點,就不太像人(掌聲)最近我有一個研究生被派到寧夏去,支援寧夏的教育,去一個比較窮的地方,連自來水都沒有,要跑到井裏去打水。她一聽就哭了,我就感到非常驚訝,我就安慰她說:“你不要哭,這樣的鍛煉對學會做人,是必要的。”她說:“如果是你的女兒,你會不會叫她去?”我說:“那是肯定的,一定叫她去”體驗艱苦的生活是人生必要的一課。人過得太舒服了,精神就可能退化了。你們不像我們那樣體驗過長期的饑餓,我生下來是1936年,第二年1937年,日本人來了,逃到農村,沒有幹飯吃,隻有稀飯,活到六歲,還不知道什麼是玩具,也不知道什麼是水果、糖果,剛剛端起飯碗來,一聲“來了”!意思是日本鬼子來了,放下飯碗,又逃。這樣的生活使我日後變得堅韌和有毅力?我說,你應該知道,我們的人民、我們的父母,我們的民族就是從這樣的苦水裏生長起來的、我1960年大學畢業,一個月的糧食定量就是27斤,最痛苦的事就是一進食堂就得算這一頓吃幾兩,多吃一兩下頓就得少吃一兩,要不然,總有一天就沒飯吃,這種生活你該體驗一下,然後你才會切切實實地感到,負有使命,就是吃苦體驗一下,人的精神才會完整。這個女孩子後來還是去支教了,後來還給我打了一個電話說:“老師非常感謝您,我來以後他們非常喜歡我,我也很喜歡他們,我們整天在一起很開心,除了工資比較低,我覺得他們很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