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相逢一笑泯恩仇 第三十九章·西夏的反撲(1 / 3)

張玉見眾百姓還有遲疑,高聲道:“你們信不信種大人?”

眾百姓立即道:“信!”

“可種大人一生中,最信的就是王公子!”張玉揚聲道:“他信王公子,所以一直在等王公子。種大人既然信王公子,我們有什麼理由不信王公子的決定?”

話音落地,眾人沉默半晌。終於有人站出來道:“我信王公子,王公子,你讓我們撤離,肯定有你的道理。”

一人站出來,更多的人站出來,七嘴八舌道:“我們信王公子。”

王安仁輕舒一口氣,高聲道:“其實你們應該明白,種大人守地不是細腰城,而是你們。他等我來,救的也不是孤城,而是城中的百姓。”

眾人聞言,想起已去的種世衡,鼻梁酸楚。直到王安仁說出來的那一刻,很多這才有些恍然。

王安仁又道:“細腰城眼下是孤城,要守住,必須花更多的氣力。我們要攻打夏軍,絕不能自縛手腳!你們相信我王安仁,我能放棄細腰城,也一定能把城池奪回來!”

種詁上前一步,大聲道:“王公子,既然如此,你請下令吧!”

王安仁精神一震,當下命城中百姓收拾細軟包裹,分隊三路前往三川、高平和懷遠三寨。鎮戎軍雖久經戰事,但這三寨依舊堅持不破。王安仁知道細腰城百姓極多,因此要分散三寨進行安置。

等城中百姓一片忙碌時,袁鈞趕來道:“王公子,郭小哥用霹靂大破了夏軍的鐵鷂子,眼下正佯攻鼓陽城。”

王安仁臉上有分欣慰的笑,說道:“郭逵長大了。”

指揮霹靂軍大破鐵鷂子的大腦袋將軍,正是郭逵。原來當初葛懷敏被派往西北對抗元昊時,王安仁憂心忡忡,寫信請張元向趙禎進言,說葛懷敏並不知兵。當下狄青正在跟儂智高周全,得大理新皇西門天華之助,派郭逵前來複命,並讓郭逵勸勸趙禎。郭逵不但也對趙禎說了,還認為葛懷敏“喜功徼幸,徒勇無謀,必壞朝廷大事”。

後來葛懷敏兵敗,證實了張元、郭逵的預言,趙禎因此認為郭逵知兵。在派王安仁趕赴西北救急前,已派郭逵也趕赴西北為將。

郭逵不辱郭遵之名,亦是文武雙全,年少老成,這次跟隨王安仁出兵,謀略甚遠,讓王安仁早刮目相看。

張玉一旁聽到,雖喜郭逵的成長,但不解道:“鼓陽城不是早破了嗎?”

王安仁苦笑道:“哪有那麼容易呀。眼下鼓陽城是沒藏訛旁鎮守,這人手握精兵兩萬,足智多謀,怎麼會不防我去偷襲?”見張玉更是困惑,王安仁解釋道:“這其實是郭逵的一計。他知道鐵鷂子是我軍大患,因此早蓄力準備消滅鐵鷂子。郭逵說鼓陽城打不下來不要緊,但隻要遏製住鼓陽城的出兵,然後再燃起好大一堆火來。夏軍在山岡那麵看不到情況,隻見濃煙滾滾,再加上我軍一喊,他們自然以為城池被破。”

張玉恍然道:“他們軍心一亂,自然不攻自破了。”

王安仁點點頭道:“可夏軍畢竟也是作戰多年,經驗豐富。他們散得快,聚得想必也快。楊守素老辣,雖輸了一仗,但看穿我們的手段,多半會急於挽回麵子,再次召集大軍來攻。”

“那我們也不見得怕了他們!”張玉道:“王安仁,我雖支持你的決定,可總認為放棄細腰城不見得是個好主意。”

袁鈞一旁忍不住道:“張將軍,你有所不知。這次來救細腰城,在朝廷看來,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朝廷雖讓王公子來西北,但暗中下旨說,可不救細腰城的。”

張玉臉上變色,罵道:“我草他祖宗。”他心中激憤,也不知道是罵哪個。

袁鈞道:“可王公子不能不救,因此孤注一擲的違抗上令趕來細腰城。種大人其實早預計到被困,因此把八士精兵都留在外邊,因此王公子才能再領精兵。其實我們雖號稱有五萬大軍,但精兵的底子還是八士,八士全部加起來,也就一萬人,其餘宋軍,全靠仗王公子不拘一格,采用沿途招兵法,讓沿途堡寨的熱血男兒加入。而那些糧草,都是百姓和堡寨省出來的。要等朝廷調運糧草,那真的不知道何年何月了。”

王安仁拍拍張玉的肩頭,接道:“我知道你們都不舍細腰城,但眼下我軍也損失不少,糧草也已要用盡。細腰城有難,有我王安仁帶兵來救,可我若也被困在這裏……”不再說下去,言下之意就是,“我王安仁被困的話,就隻能等死了,還有誰敢來救呢?”

張玉知道一切原委,有些歉然道:“王安仁,我一直誤會你了。”

王安仁擂了張玉一拳,笑道:“多年的相識,何必說這些呢?你不理解,還能支持我,就憑這一點,就不枉我們多年的交情。”他也許久沒有見到張玉,見到張玉時,難免想到當年禁軍營的一幫兄弟,有些感慨。

可感懷隻是一念,王安仁道:“張玉,你帶城中兵士護送一部分百姓去懷遠寨。袁鈞,你讓郭逵護送一部分百姓去高平。另外一部分百姓,讓勇力部暴戰帶隊護送,即刻出發,不得拖延。對了,野利斬天所率的夏軍眼下是何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