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年少的時候曾有一段為推銷瑞士手表而東奔西跑的日子,那時他最大的收獲是在和客戶談話中,學會在香港生存的必備語言,盡管他十分刻苦,但他離熟練地掌握英語還有很大的差距,對李嘉誠來說,學習英語並非易事。可推銷最基本的事情就是溝通,如果與外國客戶交談的時候產生了溝通障礙,那麼不但他的手表無法銷售出去,甚至還會給以後事業的發展帶來阻礙。李嘉誠知道想要在香港獲得立足並有更大的發展,就一定要學會英語,於是他便立下壯誌,不熟練掌握英語,決不罷休。
由於他需要經常外出推銷手表,因此在家裏休息的時間非常少,可即使這樣,他也將全部的休息時間用來自學英語,因為他根本請不起英語教師,所以隻能自己在家拚命地背英語單詞、句子,然後在外麵試著將這些自學的內容應用練習。可後來李嘉誠卻發現英語並非一學就通,書本上的英語與現實生活中的溝通是截然不同的,但想到自己的誌向和未來的道路,他便繼續反複練習與實踐。功夫不負有心人,李嘉誠的英文終於飛速進步,他也變得更加自信。
雖然在表店時,有舅舅的一些照顧,可李嘉誠卻怎麼也提不起對鍾表業的熱愛,他再也不想呆在那家金碧輝煌的中南表店了,於是便在舊曆春節將要到來的時候把自己新的謀職想法告訴了母親。可李嘉誠的母親莊碧琴在聽說少不更事的兒子又想“跳槽”另謀出路的時候,覺得他的這種想法太過幼稚,在香港這個繁華的都市,想要自謀生路談何容易呢。於是,母親嚴厲地批評了李嘉誠的異想天開,她苦苦勸說李嘉誠,希望他安分地在表店工作,不要貿然行事。
李嘉誠在向母親訴說理想的時候早已經對母親的反對有了心理準備,他理解母親所經曆的苦難和饑餓,母親是希望他能安穩度日,珍惜現在擁有的工作和生活,可他尊重母親的同事,也並不讚成母親隨遇而安的宿命思想。李嘉誠不甘心,他不允許自己就這樣庸庸碌碌地度過一生,他一邊為母親擦拭淚水,一邊繼續開解母親,“並不是舅舅的表店不好,隻是我並不喜歡鍾表的事業,如果讓我把不喜歡的事情做好,那是非常困難的,與其這樣為了生計而混日子,倒不如讓我放開手腳,到外邊闖出一片天空。”
母親莊碧琴被李嘉誠話中所流露出來的對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所打動,她知道李嘉誠並不是一個沒有主見或輕易改變主意的人,他做事很少衝動草率,因此莊碧琴雖然心中不悅,但終於點了頭。
這年的大年初二清早,李嘉誠便前往舅舅家拜年。莊靜庵看到此時的李嘉誠已經長高,再不是剛隨父母來香港時稚氣未退的少年,特別是那雙睿智有神的眼睛,時刻透出同齡孩子所沒有的深沉與冷靜。吃過飯後,李嘉誠對舅舅說出了他想離開表店的想法。不出所料,莊靜庵聽了後頓時冷下臉來,“看起來我的小廟容不下你這大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