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當年給我起名字的時候,一定是希望我長大了能有所作為,這個意思簡單得不用我再去證實了。在廣播電台上了十來年的班,對著話筒說了十來年的話,我不敢說自己已經“有所作為”了,所以我去了一個字,給書起名叫《有所為》,意思是我確實幹了點兒什麼,但那點兒什麼還遠遠稱不上是“作為”。寫書的時候,十來年的主持生涯就像在過電影,“有所為”三個字如同電影頻道打在右下角的標識。我就是看著自己的這部“電影”,把“所為”的過程思考、梳理、提煉,彙成了以上章節,但在這些章節的背後,“所為”卻是一幕幕具體的畫麵,一段段心路的曆程——

深夜的電腦前,為構思一個節目的開場白而絞盡腦汁;淩晨的機房裏,為製作一個滿意的片花而反複修改;炎炎的烈日下,為采訪到第一手的素材而汗流浹背;每一個節假日直播間裏,為陪伴那些同樣孤單的人而感到安心;每一年的節目策劃改版,為寢食難安百轉千回後的靈感突發而感到舒暢;

每一回重大事件發生時,為恪守陣地、堅持真理、傳播真善而感到自豪;

每一次與聽眾的交流後,為排除掉一個小小的煩惱,換來一個自己看不到的微笑而感到無限的欣慰……

這世上哪有捷徑呢?一個“為”字隻有4筆,卻無不滲透進職業生涯的每分每秒,無不時刻考驗著我的意誌、能力和心性,無不需要我全神貫注、精益求精、傾盡全力地付出。“有所為”既是我前方華麗麗的理想,又是我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這全是因為:話筒在我麵前。

孔子說:“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孟子接著說:“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我想這兩位老人家一定是參透了主持人行業的成功秘籍,20個字道盡了其中真諦。如果想有所為,就必有所不為。無論是該擁有的需要放棄——比如健康的作息時間,甚至正常的人生軌跡;還是壓根就堅決屏蔽——比如散漫懈怠,信口雌黃,惡語傷人,甚至弄虛作假,違背道德,私心當道……“不為”的一切,比“為”還要要緊。放棄是為了更好地堅持,堅持又必須有所摒棄。“不為”方可有“為”,“為”與“不為”,有你沒我,幾乎無法共存;“為”與“不為”,非黑即白,居然沒有中間顏色。

這還是因為:話筒在我麵前!

如果說我這十來年幹的那點事,可以叫做“有所為”的話,那麼我希望能把幹這點什麼的心得體會告訴同行。每個人都能“有所為”的時候,我們天天去上班的媒體,就一定會是“有所作為”的了;而一個有所作為的媒體,無疑又會為更多像我這樣的主持人,提供廣闊的舞台,去實現自己“有所為”的夢想。戰戰兢兢心懷忐忑地把這本書獻給領導,獻給同行,獻給為我起了名字的我爸,也獻給知道了我名字的聽眾,對你們要說同一句話:永遠歡迎批評指正,無論是我的《有所為》,還是我的有所為。

王為

2009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