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頓工作在“解剖寶”。他腦子裏好象一團亂麻似的,比蒙鎮的一幕很難從腦海中

褪去。太驚心動魄了!他的精神難以集中,一連犯了幾個錯誤。

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找出傳播死亡的媒介。他準備了幾籠活生生的老鼠,每個籠

都有獨立聯接輸氣管,一串地聯接起來。他把盛載剛才試驗中死去的“黑挪威”鼠屍體

的密縫箱接到其中一個之上,一撤製,兩籠間的空氣接通,幾乎是立即地,老鼠倒地身

亡!

看來是空氣傳播的跡象。

他又接上另一完老鼠,但這次兩籠之間加了一塊濾膜,膜孔直徑大約是零點一微米,

即~個過濾性麻疹病毒的大小。放好後,他打開通氣開關,老鼠活蹦蹦的。

他靜待了好一會,還是沒事。唔——傳搔死亡因素的媒介無論是什麼,體積要比病

毒大。

他再換上另一些過濾膜,膜孔一個比一個大,直至老鼠死去為止。好了,“死亡因

素”能通過膜孔了。他檢視一下,模孔是兩微米——相當於一個細胞的大小。

這個簡單的實驗顯示,死亡並不是由於某種蛋白質或化學分子的作用。在比蒙鎮,

他和史東曾經考慮過生物死後放出穢氣造成傳播的可能性。現在很明顯,死亡並非由幹

什麼氣體,而是由一種細胞大小(比分子大得多)的物體所造成的。

第二步是測定已死動物是否還帶有危害性——

他取出一隻死老鼠,放進一隻密封的籠裏。接著把籠內的氣體抽光。由於壓力減低,

老鼠屍體爆裂開來,令人不忍卒睹。當籠內變成真空之後,他泵進新鮮的經過過濾的空

氣,再接到另一籠活老鼠之上。

沒有什麼事情發生——

很有趣,波頓心裏想。

為著肯定死老鼠體內的物體已經完全暴露,他用機械手把死老鼠再進一步割碎。

活老鼠在籠內還是蹦跳得跟以前一樣歡快。

結論很清楚:死動物是沒危害性的。回想一下,這就是比蒙鎮的禿鷲吃死屍而沒有

受害的原因了。死屍不傳播疾病:傳播疾病的因素是某些飄浮在空氣中的菌株。它侵入

動物體內,把動物殺死,但又不能在死去的母體內繼續生存下去!

不過,致命物體怎樣侵入動物體內呢?

因為傳播媒介是空氣,波頓一下子便想到兩個途徑;菌株或是穿透皮膚,或是通過

呼吸通道進入肺部——又或者兩樣都有。怎樣測定呢?

他無疑可以為一隻動物穿上保護裝,隻留下口鼻,看它是否死去。但那樣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