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大汗之死(7)(1 / 2)

伯顏氣得哇哇怪叫,命令軍隊進攻臨安,在強大的蒙古兵團麵前,柔弱的臨安沒有別的出路,隻能陷落。南宋中央高層對伯顏的暴怒很不理解,認為伯顏沒有誠意,如果真有誠意,死掉兩個使者,還可以再派嘛。

他們不明白的是,是他們親手製造了伯顏這個炮仗,你製了個炮仗,還點了兩把火,卻不想讓它爆,這對炮仗太不公平了。

1279年,南宋軟弱無力的流亡政府在崖山被蒙古兵團徹底摧毀,南宋正式滅亡。

從1234年宋蒙交火到1279年南宋流亡政府滅亡,前後曆經35年。在這35年時間中,大蒙古國被兩次西征分散了兵力,直到忽必烈稱汗後,才真正把所有兵力用在了宋蒙戰場。

南宋的滅亡,標誌著元帝國統一中國。大半個世界被蒙古人重新塑造了一遍,但瘋魔一樣的征伐狂仍未消失。

早在1274年,忽必烈就向日本派過使者,要他們稱臣納貢。日本人沒有理他,於是這年年末,他命令兵團東去,征討日本。蒙古兵團在博多灣擊敗了日本的九州部隊,正要乘勝進擊時,遇到颶風,損失一半兵力,狼狽撤回。

忽必烈雖然吃了敗仗,可仍舊派了使者到日本,要他們俯首。日本人怒不可遏,斬殺蒙古使者。1281年,在作了多年準備後,忽必烈集結漢人、朝鮮人兵力二十萬,下令二次征日。讓人驚駭的是,颶風重新又來,把停泊在海邊的蒙古戰艦全部摧毀,蒙古人這次幾乎全軍覆沒,再次狼狽而回。日本人後來稱這兩次颶風為神風,二戰時期日本勇往直前不顧生死的“神風敢死隊”,精神支柱就在此。

此次大慘敗後,忽必烈曾多次預謀三征日本,但在眾大臣的勸說下徹底放棄了這個艱難的計劃,日本也成為亞洲地區唯一未向蒙古人稱臣的國家。

再來看安南。早在1257年,蒙古兵團就攻破其都城,大掠而還。之後,安南始終向蒙古人稱臣。1277年,忽必烈要安南國國王到元大都(今北京),安南國國王拒絕。忽必烈認為這是挑戰他的權威,但當時滅宋戰爭正如火如荼,所以六年後的1283年,忽必烈才下令進攻安南。蒙古兵團長驅直入,攻占安南首都。不過,由於當地氣候炎熱,蒙古人無法忍受,又因為安南遊擊隊猖獗,所以蒙古人很快從安南撤兵,在撤兵途中,安南殘存的軍事力量把蒙古人誘進埋伏圈,這支蒙古兵團幾乎全軍覆沒。有仇必報是蒙古人的特點,1287年,蒙古兵團再入安南,幾乎是上一次的複製版。攻破安南首都,四處擄掠,受不了當地炎熱,撤兵回國,半途又遭到安南的伏擊,損失慘重。

兩次擊敗蒙古人,並未讓安南傲慢,相反,1288年,他們派使者到大都,稱臣納貢。但安南國國王並不按規定進大都,蒙古人對於那地方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對安南國如此,對緬甸同樣如是。緬甸在1271年被忽必烈一紙詔書搞定,緬甸俯首蒙古人,但人人都知道他們不是真心歸附。1277年春,緬甸人侵犯元帝國邊境,忽必烈的反應極為緩慢但異常嚴厲。1283年,一支蒙古精銳兵團進入緬甸境,雙方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了六年。1289年,緬甸徹底臣服,然而也隻是口頭上的。

蒙古人的最後一次擴張,是遠征爪哇國。爪哇國隻是個小島,比日本還小,而且離中國更遠,可蒙古人仍然到了那裏勸降,爪哇人把蒙古使者羞辱一通,又在臉上刺字趕走,以表示對蒙古人的輕蔑。

忽必烈不是隨便受輕蔑的人,1292年,一支兩萬人的蒙古兵團乘戰艦進攻爪哇。爪哇國王先是假裝稱臣,然後趁蒙古兵團疏忽大意之時,發動突襲,蒙古兵團敗走。

以上的幾次遠征戰役,雖屢有挫折,但對於大蒙古而言,實在無足輕重。這幾次遠征的兵力都是大蒙古國子國元帝國的力量,其他四個汗國紋絲未動。

到了忽必烈統一中國,這個史無前例的大蒙古國便告完成,大蒙古國的疆域可謂驚心動魄:東臨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達黑海沿岸,南到南海。版圖達3500萬平方公裏,注意,地球陸地麵積是15000萬平方公裏。這個國家打通了東西方緊閉千年的大門,使得亞、非、歐三洲成了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