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對“傳媒產業”進行係統的研究也就是近幾年的事,從研究的文獻來看,大多集中在傳播學領域。經濟學對傳媒產業的關注時間更短,原因是我國意識形態對傳媒產業的影響較大,經濟學介入其中似乎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所以,當肖弦弈提出要研究傳媒產業結構的時候,我覺得這是一個大膽的設想,是具有挑戰性的選題。

近幾年來,中國傳媒產業占GDP的比例大約維持在2%左右,產值逾4000億元以上。隨著傳媒製度的創新,資金、人才、技術等市場要素快速地投入到傳媒產業發展中來,這引起了傳媒產業結構的急劇變化。這一背景讓我覺得研究傳媒產業結構問題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大有文章可做,於是我堅定地支持了肖弦弈提出的選題。

中國的傳媒業在1978年之後開始了轉型,傳媒業的功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隨著1994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引入,傳媒市場化和商業化的步伐加快。在保障意識形態安全的前提下,傳媒業開始考慮投入和產出的問題。到2000年前後,傳媒產業為了追求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整個行業呈現集團化的趨勢,傳媒產業結構升級問題逐漸浮出水麵。到2005年,市場形勢急轉直下。傳媒產業低級、粗放的產業結構已經嚴重影響傳媒產業的發展,中國傳媒產業升級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日顯突出。這個時候,肖弦弈非常敏感地注意到這個問題,開始大量搜集材料。經他與我反複磋商,決定將題目定在“中國傳媒產業結構升級”上。

題目確定之後,他便開始了尋找傳媒產業結構升級的理論依據的工作。肖弦弈本科、碩士階段學的是新聞學,留學德國期間雖然學的是傳媒經濟,但實事求是地說,他當時的經濟學理論基礎還是有所欠缺的,我建議他趕快修習產業經濟學等有關理論。後來,據他講,為了找到傳媒產業結構升級的理論依據,他把凡是跟“產業結構升級”有關的理論書籍都全部搬回家,塞滿了書櫃。在這裏,我要著重強調的一點,現在新出現的一些經濟問題或社會問題,單一的學科知識已經很難解決了,這就要求研究者必須具備跨學科研究的能力。肖弦弈之所以選擇到經濟學領域而不是到自己原本熟悉的傳播學領域攻讀博士學位,我估計他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肖弦弈認為,傳媒產業結構升級意味著傳媒產業組織的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關聯越來越緊密,產業的競爭力逐漸增強。據此,他選擇了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理論、主導產業理論、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理論作為基礎,我認為是合適的。

對於應用研究而言,不僅要有必要的理論指導,而且更要進行深入的實證分析,尤其需要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包括國外和國內的相關資料。肖弦弈在歐洲待了三年,掌握了英語和德語兩門外語,參觀和訪問了歐洲很多地方,對歐洲主要國家的傳媒產業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如為什麼德國數字付費電視的發展不如英國和法國?為什麼歐洲的紙質傳媒都是私有性質,而廣播電視卻是公共和私有雙元並存的體製?歐美的傳媒集團既強又大,到底由哪些因素促成?意識形態的安全對發達國家難道就不重要嗎?數字新媒體如何促進傳媒產業結構升級?等等,這些問題在本書中都能找到答案。對於國內傳媒產業的調研,從中央到地方,從傳統媒體到數字新媒體,肖弦弈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去調查了解。為了弄清楚數字新媒體的發展狀況,他還做了問卷調查,這些數據和結論後來形成了另一本專著《手機電視:產業融合的移動革命》。據肖弦弈講,他這本書研究的時間跨度長達七年,在學術風氣比較浮躁的今天,肖弦弈這種踏實的研究作風值得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