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隨著清王朝的日漸沒落和腐朽,中華民族一度走向衰微,備受西方列強欺辱,中國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極大的挫傷。但中華兒女正是憑借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外抗侵略,內圖革命,頑強進取,百折不撓,在各種困難和考驗麵前巍然屹立,敢於勝利,終於實現民族解放、國家獨立。
中國共產黨就是靠艱苦奮鬥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鬥發展壯大、成就偉業的。艱苦奮鬥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係的一個重要法寶。173
在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並肩作戰,先後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在建設和改革年代艱苦創業,形成了“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這些精神進一步充實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自強精神,成為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將由農村轉向城市的重大曆史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向全黨特別是高級幹部敲響了警鍾,他說:“奪取全國勝利,這隻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後頭。在過了幾十年之後來看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就會使人們感覺那好像隻是一出長劇的一個短小的序幕。劇是必須從序幕開始的,但序幕還不是高潮。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174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指出:“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我們窮,底子薄,教育、科學、文化都落後,這就決定了我們還要有一個艱苦奮鬥的過程。”175
江澤民和胡錦濤分別於1991年9月、2002年12月專程來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考察,都強調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全黨同誌必須始終堅持“兩個務必”,即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在21世紀的今天,盡管我國發展已經取得很大成績,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正在邁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但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排在世界100位左右,經濟和科技實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還存在數量龐大的生活困難群體。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仍然需要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國家各項事業建設。
2013年1月,習近平在新華社《網民呼籲遏製餐飲環節“舌尖上的浪費”》
的材料上作出批示,指出各種浪費現象的嚴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浪費之風務必狠刹!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習近平的批示引起廣大幹部群眾強烈反響,全國各地認真學習討論,從會議布置、考察安排到公務接待、單位用車,掀起了一股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新風氣,讓廣大幹部群眾看到新一屆領導集體堅持艱苦奮鬥精神的實際行動,感受到各地落實中央改進作風八項規定的實實在在的效果。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需要13億中國人共同付出長期艱巨的努力,腳踏實地,紮紮實實幹好工作,用實幹精神和實際行動托舉起中國夢。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是中國從千百年來的曆史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結論。《荀子·修身》說:“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