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陶器(1 / 1)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發明。用黏土造型,經700~800℃高溫燒製,質地堅硬,表麵可無釉、可上釉,常見的茶具有紫砂陶、硬陶等。

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產於太湖湖畔的江蘇省。

宜興市丁蜀鎮,其原料是紫砂泥,紫砂泥不同於一般的陶土,鐵、矽含量較高,可塑性強,製作的茶具內外均不上釉(少量聞香杯、品茗杯除外),成品主要呈現紫紅色,故名紫砂。紫砂陶從顏色上區分有“紫泥”,呈紫紅色或淺紫色,燒製的成品呈紫棕色;“綠泥”,呈灰色或灰綠色,燒製的成品為灰黃色;“紅泥”,也稱朱泥,呈紅棕色,燒製的成品為朱紅色。

紫砂茶具曆史悠久,傳說戰國時期的範蠡幫助越王勾踐複國後,就帶著西施隱居在今宜興一帶,向當地人學做陶器,所以後人為了紀念他稱他為“陶朱公”。還傳說宋代大學士蘇軾被貶後也曾在宜興一帶居住,他還設計出一種壺把在壺頂上的提梁壺,後人為了紀念他,稱這種款式的壺為“東坡提梁壺”。明代後,散茶盛行,用小壺衝泡茶葉備受當時文人的推崇,推動了紫砂壺的發展。

最初做壺者並沒有在壺上刻留姓名,直到供春,他在自己做的一把“樹癭壺”底刻下了“供春”二字,使得供春成為紫砂壺曆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壺藝家。在供春之後相繼出現了董翰、趙梁、元暢、時朋、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惠孟臣、陳明遠、楊彭年、邵大亨等明清時期的壺藝家。今天的宜興也出現了許多知名的製壺工藝師,並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

紫砂茶具以紫砂壺居多,或無刻繪,或刻有書畫等,還有紫砂杯、茶盤、公道杯、品茗杯、聞香杯、杯墊、茶荷、茶葉罐、壺承、蓋置等紫砂茶具。

TIPS

曼生壺

清代名壺曼生壺並不是陳曼生製作的壺。浙江錢塘人陳鴻壽,號曼生,精通文學、書畫、篆刻,喜愛紫砂,手繪十八壺式,即被後人稱作的“曼生十八式”。曼生壺底多刻有“阿曼陀室”、“陳曼生製”等款,壺把刻“彭年”印章,多數由當時的楊彭年、楊鳳年、楊寶年三兄妹按陳曼生“設計”的款式製作。曼生壺有少量流傳後世,是眾多紫砂壺收藏愛好者夢寐以求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