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黑洞洞口比想象中的要大,下麵漆黑得深不見底,這裏就是一個天坑。陳輝拿起一塊石頭扔了下去,半響不見石頭墜地的回音。
一切還是得下去看看才行,陳輝安排另9個機器人分隔十分鍾先一個個下去,自己開啟特製紅外攝像機在最後邊拍攝四周洞壁情況。
隨著不斷下降,洞徑也在變小,在到達大約1000公裏深位置,出現了一塊100平方米的平地,那9個早先下來的機器人圍在一個直徑兩三米的圓洞口,陳輝走到麵前看了看這洞,似乎還很深,自己現在這控製的機器人外套,剛剛好能下去,但下去後拿洞的直徑會不會變小呢?到時自己上來會比較困難。當然也可以脫掉這層機器人外套,用原來的身體進入,但為這事就動用真身,倒有點不值得,雖然這裏暫時沒發現其他人,可也不保證不會被發現,畢竟M國先來火星這麼多年。
對了,M國來火星到底勘察了些什麼呢?怎麼沒見到留下些線索。我就不相信這麼大的洞,憑M國的幾次火星造訪,就沒有發現過?這肯定不可能,他們都在一些什麼地方進行過探索呢?
在火星上M國發現了斜長岩證明其最早時候存在岩漿,現在岩漿已經冷卻了。但陳輝一路下來用探測器探測出的都是普通的岩石,並沒有見到斜長岩,甚至更沒有發現未知物體。難道他們進入了這個通往更深的洞中?
陳輝安排一個機器人回飛船上帶一個小型機器人過來深入探索,自己安排另幾個機器人從下往上對洞壁四周進行地毯式探查。
不久後那派往飛船的機器人回來了,將小型機器人交予陳輝後接受陳輝的新命令參與那8個機器人的行列一起探查洞壁四周。
陳輝拿著小機器人來到那個通往更深處的洞口,對小機器人進行一番命令設置後扔進深洞。由於這次下麵的情況未知,陳輝不敢確定小機器人能否回得來,因此對小機器人設置了錄像電波傳送給自己。自己隻好守在洞口時刻關注小機器人傳送過來的信號,並進行分析。
小機器人一路下降,洞口確實也越來越小,通過它拍攝的畫麵可以看到,剛開始還是一些普通岩石,慢慢後麵確實能見到一些斜長岩,再往下繼續行進一段距離後,洞口已經很小了。這小機器人是個微型版的飛碟,直徑隻有30公分,底盤帶有螺旋金剛鑽頭,如果還要再下去還是有辦法,但再下去會有什麼呢?
這麼深的洞很明顯不是M國當時挖的,否則也不至於洞口越來越淺,再說就算他們想將這洞掩藏,完全可以將附近的一些岩石封住,蓋些沙土,相信經過這麼多年的歲月要想看出痕跡太難了。
眼下自登陸到火星到現在勘察已經過去三個月了,現在根本就沒什麼有用的收獲。陳輝給下麵的小機器人傳令,要求它上來後一起加入對上麵的洞壁進行勘察。
陳輝把這次尋找的目標放在了M國在此勘察過的地方。時間再次過去三個月了,這裏的洞壁基本都勘察完畢,經過對大量錄像數據的分析,這裏竟然沒有可疑的地方。
這很讓陳輝覺得不可思議,站在M國立場上,初登到火星,在觀察一番後,整個火星就這裏似乎是最明顯的不同尋常地方。如果自己是M國當時的宇航員,在得知這裏有個深坑,一定會特別探索的,下去後肯定發現了一些什麼。否則也不會經曆半年那麼長時間才返航。至於斜長岩,就是些曆史研究材料,公布予全人類也沒多大關係,等他們到了能登火星時都不知道多少年後了,M國科技都不知道發展到什麼地步了。
那為什麼這裏沒有M國他們的痕跡呢?就連斜長岩的開采痕跡都沒見到,當時的那塊斜長岩那麼大,就算隔了這麼多年,現在科技的探測器也應該會發現搬動後的新舊痕跡啊!可這裏完全就找不到,除非隻有兩個可能:一是斜長岩不是出自這個深坑,二是斜長岩一定與他們發現的什麼隔得很近,當時搬走斜長岩後,對發現什麼的地方和著個斜長岩的位置一起做了痕跡處理。再經過這麼多年,這裏被侵蝕,就連探測器也無法感知到不同之處。
對於第一種可能,陳輝不認為有什麼可能性,畢竟斜長岩的形成與岩漿有關,而隻有著個深坑底才有可能有斜長岩形成,當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地方的深坑。但是這個深坑的可能性更高,因為其他深坑比這裏更難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