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糧食作物的種類與種植現狀
糧食作物主要指以收獲成熟果實為目的,經去殼、碾磨等加工程序而成為人類基本食糧的一類作物,主要包括:穀類、薯類和豆類作物。
(一)穀物
穀類作物:稻穀、小麥、大麥、燕麥、玉米、穀子、高粱等。
1.稻穀
在植物學上屬禾本科稻屬普通栽培稻亞屬中的普通稻亞種。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目前,我國水稻的播種麵積約占糧食作物總麵積的1/4,產量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2,在商品糧中占一半以上。產區遍及全國各地。
2.小麥
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是世界上總產量第二的糧食作物,僅次於玉米。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麵粉後可製作麵包、饅頭、餅幹、蛋糕、麵條、方便麵等食物。
根據對溫度的要求不同,分冬小麥和春小麥兩個生理型。在中國黑龍江、內蒙古和西北種植春小麥,於春天3~4月播種,7~8月成熟,生育期短,約100d左右;在遼東、華北、新疆南部、陝西、長江流域各省及華南一帶栽種冬小麥,秋季10~11月播種,翌年5~6月成熟,生育期長達180d左右。生產小麥最多的國家有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和阿根廷等。
3.大麥
具堅果香味,是16世紀猶太人、希臘人、羅馬人和大部分歐洲人的主要糧食作物。氣候適應性強。有溫帶、亞北極地區、亞熱帶的品種。生長期至少90d,在穀類作物中是較短的。在北非近沙漠地帶適於秋天播種,在歐洲西部和北美的冷溫潮濕地帶適於春天播種。
我國大麥栽培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青藏高原。啤酒工業的發展對大麥原料有較大的需求,因此,西北和黑龍江等地啤酒大麥發展較快。東北平原,蒙古高原,寧夏,新疆全部,山西,河北,陝西北部,甘肅—景泰和河西走廊地區,屬一年一熟春大麥區。20世紀80年代後期,啤酒用大麥發展很快,最大麵積曾達到1000萬畝,爾後逐年減少,至1995年僅有200餘萬畝。該區在大麥生長季節日照長,晝夜溫差大,對籽粒碳水化合物積累有利,千粒重高。特別是西北,天氣晴朗,有黃河水,祁連山和天山雪水灌溉,啤酒大麥籽粒色澤光亮,皮薄色淺,發芽率高,是我國優質啤酒大麥生產潛力較大的基地。黑龍江省被稱為“北大荒”的三江平原,地域廣闊,土壤肥沃,7月下旬進入雨季,適合種植早熟品種,也是我國比較好的啤酒大麥基地之一。
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蛋白質、鈣、磷含量中等,含少量B族維生素。因為大麥含穀蛋白(一種有彈性的蛋白質)量少,所以不能做多孔麵包,可做不發酵食物,在北非及亞洲部分地區尤喜用大麥粉做麥片粥,大麥是這些地區的主要食物之一。珍珠麥(圓形大麥米)是經研磨除去外殼和麩皮層的大麥粒,加入湯內煮食,見於世界各地。大麥麥稈柔軟,多用作牲畜鋪草,也大量用作粗飼料。
4.燕麥
又名雀麥、野麥。燕麥是世界性栽培作物,分布在五大洲42個國家,但集中產區是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在我國華北地區稱為蓧麥;西北地區稱為玉麥;西南地區稱為燕麥,有時也稱蓧麥;東北地區稱為鈴鐺麥。在我國主要種植在內蒙古、河北、山西、甘肅、陝西、雲南、四川、寧夏、貴州、青海等省、自治區。近年來,全國播種麵積下降到1500萬畝,但由於新品種的不斷推廣和栽培技術水平的提高,平均畝產從50kg提高到75kg。高產典型不斷湧現,如河北省張北縣對口淖1989年種植冀張蓧4號100畝,平均畝產301kg。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種子公司1996—1998年引種冀張蓧4號,出現了畝產365kg的高產田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郭寶營村連續多年平均畝產保持在200kg以上。實踐證明,我國裸燕麥是一個適應性強,產量較高的糧、飼兼用作物。
5.玉米
又名玉蜀黍、苞穀、苞米、棒子,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也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玉米的原產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1492年哥倫布在古巴發現玉米,以後直到整個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哥倫布把玉米帶回西班牙後,逐漸傳至世界各地。我國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種植已達十餘省,如吉林、浙江、福建、雲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河北等地。
6.穀子
穀子碾出的小米,養育了古老的中華民族。分布區域主要是中國、日本、歐洲、阿拉伯、印度、巴基斯坦、朝鮮、法國、埃及等。穀子性喜高溫,生育適溫22~30℃,海拔1000m以下均適合栽培,屬於耐旱穩產作物。原產中國,在中國北方有較廣泛的種植。
7.高粱
禾本科,高粱屬,1年生草本。高粱起源於非洲,公元前2000年已傳到埃及、印度,後入中國栽培。主產國有美國、阿根廷、墨西哥、蘇丹、尼日利亞、印度和中國。種子卵圓形,微扁,質黏或不黏。性喜溫暖,抗旱、耐澇。按性狀及用途可分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類。我國栽培較廣,以東北各地為最多。籽粒供食用、釀酒(高粱酒)或製飴糖。糖用高粱的稈可製糖漿或生食;嫩葉陰幹青儲,或曬幹後可作飼料;穎果能入藥,能燥濕祛痰,寧心安神。
(二)薯類作物
薯類作物:甘薯、馬鈴薯、木薯、山藥、芋類等。
1.甘薯
又稱番薯、山芋、紅薯、地瓜等,起源於墨西哥以及從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到秘魯一帶的熱帶美洲。16世紀末,甘薯從南洋引入中國,目前中國的甘薯種植麵積和總產量均占世界首位。甘薯的根分為須根、柴根和塊根,其中塊根是貯藏養分的器官,是供食用的部分,有紡錘形、圓筒形、球形和塊形等多種形狀。甘薯在中國分布很廣,以淮海平原、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各省最多。全國分為5個薯區:①北方春薯區。包括遼寧、吉林、河北、陝西北部等地,該區無霜期短,低溫來臨早,多栽種春薯。②黃淮流域春夏薯區。屬季風暖溫帶氣候,栽種春夏薯均較適宜,種植麵積約占全國總麵積的40%。③長江流域夏薯區。除青海和川西北高原以外的整個長江流域。④南方夏秋薯區。北回歸線以北,長江流域以南,除種植夏薯外,部分地區還種植秋薯。⑤南方秋冬薯區。北回歸線以南的沿海陸地和台灣等島嶼屬熱帶濕潤氣候,夏季高溫,日夜溫差小,主要種植秋、冬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