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初上戰場(1 / 2)

休整了一年多的日出東方帝國在充足的準備後,開始了今年以來的第一次的攻城戰。

金煬和滿德帶領這他們的虎賁營來到城頭的指定點上防守。兩人來到了金龍關的城牆之上。城牆內一樣的緊張忙碌,卻是不一樣的氣氛。因為部隊的集結,金龍關城內的軍隊約占了總人口的五分之三。其餘的是普通的百姓,包括農民、工匠和商人等等。每個人都被動員起來為即將打響的今年以來的第一次交鋒做好準備。因為打了這麼多年,大家都習慣了,並沒有因此而緊張。

城內的士氣雖不高漲,卻也有條不紊的推進著各項工作。隻有像初上戰場的金煬和滿德一樣的大部份新兵,心裏都有點山雨欲來的壓抑感覺,心底卻又不斷湧出陣陣興奮。

事實上,為了應付像眼前這樣的大戰,金龍關早在幾年以前就作相應的準備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是薛飛公爵推行的義兵製。

所有戶籍在金龍關的常住人口都必須在年滿十五歲起至四十五歲止,每年進行三個月的戰鬥訓練。

訓練的內容隻有一種,就是如何守城,包括在攻守等各種情況下如何協助正規軍隊作戰。並不授予行軍打仗的知識,技巧。訓練期間由帝國軍按軍人軍餉二分之一的標準發放錢糧,這個錢糧水平不低了,已經是比普通的工錢多了。

如有不願意參加戰爭訓練的,隻要繳納三百兩銀子並承諾在每次金龍關爆發大規模戰鬥時捐出一千兩銀子,也可以免除訓練。一般人家根本交不起如此高額的費用。高門大戶中的人家在邊防區並不多,多數有錢的都是來此地方做邊關生意的。

因此金龍關的絕大多數人都參與了訓練,隻有少數專門做邊關生意的人才會選擇掏銀子。當然,像金煬和滿德這種不想參加戰爭訓練而又交不起銀子的投機取巧的人也不少,所以薛飛公爵也隻有經常派出部隊去“發掘人才”了,而具這樣的製度並不隻在金龍關一個城市推行,隻要是薛飛公爵轄內的所有的邊防區都實行著類似的製度。

次日,隻聽見戰鼓震天響,晨曦的曙光照在金龍關的城頭,金龍關下麵,日出東方帝國軍的一個軍團五萬人從500米外開始發動了一波接一波的猛烈攻擊。

500米外,是投石機的最大射程,其中一種巨型的投石機。需要超過五十名士兵拉一根長索將石頭拋出,射程最大也能達到五百米,隻見大石像雷陣雨的雨點一樣,一陣又一陣!

工事兵們冒著箭雨一輪接一輪的運載著沙石,當填滿所有的陷坑後,一聲喊殺聲震天響,過百輛專擋箭石的鐵牌豎車,不斷的向金龍關移動,車子後麵是大量的士兵和樓車,井闌,攻城車,雲梯等的攻城器械。首輪的攻城戰開始了序幕。

樓車,井闌的高度都與牆頭齊高,但樓車比較細小,專供弓箭手射箭用的,所以樓車的外型有點像碉堡,比較扁平,有多個射擊口。井闌未貼近城牆時,上麵的士兵可以將整個城頭籠罩在箭矢的射程內,在貼近城牆時,井闌上的士兵就可以直接跨過城頭,攻進城內去。是以井闌就像一個半露天的碉堡,約和城牆齊高。下有輪子可由二十名士兵推動,前後自如。上麵有一平台可供十餘弓箭手站立。它的高度拉平了城牆和地麵的差異。讓攻守雙方的弓箭手在同一平麵上交戰。

而後麵數以百計的投石車在工事兵的推動下,跟隨在鐵牌車後麵,到達百米的距離就開始往城牆投鄭石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