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海底古老岩石之謎(1 / 1)

科學家們在大西洋中脊一帶的海底發現,這裏的海底就像是一個被打破的雞蛋,到處都是像剛剛流出來的蛋黃一般的岩漿凝固而成的岩石,有的像鋼管,有的像薄板,還有的像繩子、棉紗,甚至像被擠出來的牙膏……這些岩石的表麵,還有一層恰似驟然冷卻的玻璃質外殼。他們還發現有許多切過裂穀底部、深不見底的裂縫。總之,種種跡象表明,正如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理論所認為的那樣,這裏是新生地殼的發源地,地幔物質正是通過那些深不可測的裂縫上升,並推擠著兩旁的海底向外擴張;證明這裏的岩石正像板塊構造理論所要求的那樣,其年齡值趨近於零。

然而,事物是複雜的,盡管有著這次實際觀察資料作為證據,但人們也發現一些與板塊構造理論不相符合的事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正是在另外一些大洋中脊發現的具有古老得多的岩石。

早在1947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所屬的拉蒙特一多爾蒂地質研究所的“阿特蘭蒂斯”號海洋考察船,就曾在北緯30度的大西洋中脊,采集到幾塊變質玄武岩樣品。經用鉀—氬法測定,這些岩石的年齡值為4800萬年。由於當時板塊理論尚未提出,人們也就沒有對這一年齡值提出懷疑。後來,雖然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理論問世了,但理論的倡導者們又完全忽略了這一事實。斷言大洋中脊是新生岩石誕生的場所。有人提出質疑,有些板塊構造的支持者則以年齡測定誤差來應付。

20世紀60年代後期,有人決定對這些變質玄武岩進行重新檢驗。為了防止鉀—氬法可能出現的誤差,他們采用了一種更先進更準確的氮—氬法。實測的結果使人們不禁嚇了一跳,因為其結果表明,這些變質玄武岩的年齡不是像板塊構造理論的支持者們所期望的那樣變小了,而是變得更大了,為1.7億年。

這個毋庸置疑的數據,使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理論的支持者們大傷腦筋。著名的板塊構造說的創立者之一勒皮雄不得不為此發表一個聲明,聲稱他很熟悉這些變質玄武岩的采掘情況,認為這一年齡值可能與樣品采集後混入的外界物質有關,不能代表岩石的真實年齡;他還認為這些岩石在海底的原始位置也值得懷疑。也就是說,這些岩石不是大洋中脊的原生岩石,而是來自陸地。譬如在高緯度地區,那裏的陸地岩石被冰川刻蝕下來後,會和冰塊一起墜入海洋成為冰山,隨著海水漂移,當冰山融化以後,岩石便沉入海底。

然而,人們很快指出,這些岩石的采樣位置位於北緯30度,冰山是不可能向南漂移如此之遠的,即是在第四紀冰期時也不存在這種可能。同時,岩石學研究也證明,這些變質玄武岩的岩石化學特征和岩石結構特征,都清晰地證明它們是一種海洋玄武岩,而非來自陸地。另外,也沒有證據表明,它們在采掘後遭到了什麼嚴重的汙染,相反卻可以說明,測定的年齡值是可靠的。何況,類似的情況,在大西洋中脊的其他地方也有發現,那裏,人們找到了不僅年齡老而且屬於淺水成因的沉積岩,甚至古老的陸殼殘餘——片麻狀花崗岩。

所有這些事實使研究者們不得不另尋解釋的途徑。曾對這些岩石進行氮—氬法測定的米諾路·奧茲瑪認為,這些岩石是大西洋破裂和擴張前存在的或初期形成的,以後盡管地幔物質上湧導致海底擴張,但這些岩石的部分破碎塊體卻可能因斷裂的關係,被保留在上湧帶的頂部,沒有受到擴張的影響。

有意思的是,不僅大西洋中脊有這種奇怪的岩石,同樣,在西印度洋海嶺上人們也采掘到年齡為5.15億年的古生代花崗岩。

如果說大西洋中脊和西印度洋海嶺上的這些古老岩石,還可以用奧茲瑪的理論來進行解釋,那麼,1982年前蘇聯“拉普捷夫”號考察船在太平洋中的發現,就使人們如墜霧中了。“拉普捷夫”號在太平洋中心用洋底鏟掘器從基岩露頭麵上采取到一大塊的岩石,竟然是代表古老陸殼的花崗片麻岩。大家知道,這裏不是太平洋中脊的所在地,當然無法用奧茲瑪的理論來解釋,那麼它又是怎樣來到這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