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墓中室內陳設著二具帷帳,其木架等部分均已朽爛,但整套銅質構件完好無損。這些構件銅質鎏金,製作精美華麗,刻有天幹、地支及各種數字,這是組裝時相互搭接的記號,經過複原,可知古代帷帳的結構與現在的房屋木架相似。像這種完整的漢代帷帳構件,為建國以後第一次發現。它拆卸方便,便於運輸,又可根據氣候調節帷幕的厚薄,是古代理想的簡易房屋,用途十分廣泛。
劉勝墓中還出土了一套鐵甲,它是迄今考古發掘中所見到的保存最完好的西漢鎧甲。該甲屬“魚鱗甲”類,由甲身、短袖和垂緣三部分組成,甲片多達1589枚。鐵甲的邊緣用皮革和絲織品包裹,裏麵也有皮革和絲絹襯裏,非常舒適實用。此外,劉勝墓中還出土了一些刀、戟、矛、戈等兵器,多數以鋼鐵製成,說明在西漢早期銅兵器基本已被淘汰。
兩墓中還出土五銖錢4200多枚,雖都鑄於武帝時期,但錢文“五銖”的字形並不完全相同。通過對這些五銖錢的研究,可對以往漢代五銖的分期加以修正。
驚人發現
滿城漢墓的出土文物中,最激動人心,也是引起國內外最大轟動的當數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壓在棺槨朽灰和漆皮的堆積層下麵,通體扁平,頭部和手、足已變形。出土時,做成腹部形狀的上衣前片反而在具有臀部形狀的上衣後片之下,這顯然是入殮時把上衣的前後片放倒了;褲筒開縫本應朝下,而實際上左、右褲筒的開縫朝上;有人推測這些現象是由於入殮時倉猝所致。
“金縷玉衣”出土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技術室的專家們不斷摸索,反複試驗,經過一年多時間,將“金縷玉衣”完整複原,並在故宮博物院中展出。
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頭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製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塊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構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離的;前片製成胸部寬廣、腹部鼓起的體型,後片的下端作出人體臀部的形狀。褲由左、右褲筒組成,也是各自分開的。手部做成握拳狀,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形。此外,在“玉衣”內還發現一些玉壁,以及佩帶之物等。前胸和後背共置玉壁18塊,並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頭部,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門塞,這些都是用玉製成的。另外,頸下有瑪瑙珠48顆,腰部出玉帶鉤,右袖內發現小玉印兩顆,一刻“信”字,一刻“私信”二字。整套“玉衣”形體肥大,披金掛玉,全長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黃金製成的絲縷編綴,故稱“金縷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根據當時的生產水平,製作一套“金縷玉衣”是十分不易的。從遙遠的地方運來玉料,通過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為數以千計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的小玉片,每塊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鑽孔,大小和形狀必須經過嚴密的設計和細致的加工,編綴玉片還需要許多特製的金絲。由此可見,製成一套“金縷玉衣”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
小玉片。每片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鑽孔,據測定玉片上的有些鋸縫僅0.3毫米,鑽孔直徑僅1毫米左右,設計之嚴密和加工之細致由此可見一斑。
漢人認為“玉能寒屍”。為使屍體不朽,皇室貴族不惜工本,大量使用玉衣作為葬服。但不幸的是,結果剛好相反。由於玉衣價值連城,往往招來眾多的盜墓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