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蒙梭”號在1997年除役,而法國海軍一開始便打算讓先前接受較多改良的“福熙”號進行大規模翻修與現代化改裝,包括讓飛行甲板有10度傾斜的仰角,使其能操作法國海軍新一代飆風M/N戰鬥機,然後轉入後備役;等到“戴高樂”號定期進塢大修時,再將“福熙”號恢複現役,以這種方式撐到第2艘新航空母艦服役。但“福熙”號實在是太老舊,用來操作陣風戰鬥機、E—2C預警機實在太過勉強,如此大費周章地改裝實在不合成本效益,因此法國海軍在1998年放棄了改良“福熙”號的計劃。
“福熙”號在2000年轉入備役,隨後便售予巴西,巴西將其命名為“聖保羅”號。2000年11月,“福熙”號正式移交巴西海軍,而在此之前DCN已經先為“福熙”號進行大規模翻修改良。進入巴西服役後,“聖保羅”號的艦載機隊編製包括14架美製AF—1A天鷹式攻擊機,以及8架美製SH—3A/B海王式或法製UH—14超級美洲豹直升機。不過,“聖保羅”號畢竟是上了年紀的艦艇,服役數年後便傳出意外事故:2005年5月17日,該艦發生蒸汽管路爆裂意外,造成一死七傷。
俄羅斯“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
1983年2月22日,前蘇聯在尼古拉耶夫船廠開工建造第1艘大型航空母艦,該艦又被稱為1143.5級,1985年12月5日下水,1991年1月21日正式服役。有意思的是,該艦在建造中先後有過幾個名字,“蘇聯”號、“克裏姆林宮”號、“勃列日涅夫”號和“第比利斯”號,由於政治風雲的變幻,該艦最後被定名為“庫茲涅佐夫”號。
“庫茲涅佐夫”艦裝載了強大的防空火力。主力為4座SA-N-9垂直發射防空導彈,每座有6個發射單元,每個單元備彈8枚,總共備彈192枚,射程15千米;另有8座CADS-N-1“嘎什坦”彈炮合一近防係統,係統配置為2座30毫米6管炮和8枚SA-N-11近程導彈,火炮射程2500米,導彈射程8000米;此外還有AK-630型6管30毫米炮4座,射程2500米,發射率3000發/分。
作為反潛武器,“庫茲涅佐夫”艦在艦尾兩舷處各布置了1座RBU-12000十聯裝火箭深彈發射器,射程1.2萬千米。其電子設備有:1部“天空哨兵”相控陣雷達;1部MR-710“頂板”三坐標對空/對海雷達;2部MR-320M“雙支撐”對海雷達;4部MR-360“十字劍”火控雷達,用於SA-N-9;8部3P37“熱閃”火控雷達,用於SA-N-11;1部“蛋糕台”戰術空中導航雷達。其電子對抗設備為“酒桶”和“鍾”係列,另有2部PK-2和10部PK-10幹擾箔條發射器。
前蘇聯向來對航空兵力的發展極為重視,早在第一次大戰時,前蘇聯已擁有大量的飛機服役於海軍之中。在30年代,前蘇聯更將海軍航空兵力重建列入艦隊整備計劃中,到了1941年時,其海軍航空兵力已擁有1500架飛機。二次大戰時,蘇聯海軍的飛機皆由陸地起飛,並且早在1941年8月,就曾以少數轟炸機空襲柏林。
前蘇聯自30年代即致力於由美國獲得飛機及航空母艦。寇克斯與吉布斯曾提出一項戰艦/航艦的混合設計,計劃中的混合艦排水量高達7.2萬噸,可搭載30架飛機,飛機經由彈射器起飛,由艦身中段的飛行甲板降落,不過這艘306.3米長的怪物終究沒有建造,而其他由外國所協助的設計也都沒有成功。
二次大戰結束後,前蘇聯海軍航空兵力已有了長足的成長,單是太平洋艦隊就的超過1500架的飛機,不過因為當時蘇聯還沒有航空母艦,因此這些飛機仍以陸上為基地。縱使蘇聯已擁有令人畏懼的航空武力,卻不減其發展航空母艦的雄心,隻是因為技術上的不成熟,蘇聯始終無法建造出期待中的航空母艦。到了1945年,蘇聯虜獲了報廢的德國航空母艦“齊柏林伯爵”號,並在草率地整備後被曳航至前蘇聯,不過途中因遭遇暴雨而沉沒。
1960年“莫斯科”級的出現是前蘇聯朝向建造航艦所跨出的重要一步,“莫斯科”級與意大利的“維多利奧·維南多”級以法國的“聖女貞德”級直升機巡洋艦相似,隻是搭載了更多的直升機,以執行獵殺敵人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的任務。“莫斯科”級為蘇聯提供了在艦上操作飛機的寶貴經驗。其後的“基輔”級除艦體較“莫斯科”級大,還有斜形飛行甲板,除直升機外,亦可操作固定翼機。“基輔”級主要任務雖仍為搜尋並摧毀敵人的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不過其作戰範圍可廣及全世界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