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非一切
多年來,我們被卷在智力開發的大潮中,樂不可支。刀劍論英雄的方式不好操作,智商就成了比武的基礎手段。尤其對於學齡兒童,誰是可造之材誰是平庸之輩,似乎比比智商就已成定局。
這是曾存在於全球的誤區,直到有人慢慢意識到,這是情感科學尚未普及前的陰影。
1981年,幾位美國心理學專家挑選了伊利諾伊州一個中學的81名中學生。這81名中學生是全校的畢業演說代表,學習成績了得。智商測試的結果和學習成績基本成正比,高智商帶來了考卷上的好表現。
專家把這些學生逐一登記在冊,持續跟蹤觀察,期限是十年。在正常情況下,智商是不會出現很大起伏的。當年聰明的孩子,十年後依然聰明,但有人僅限於聰明。
1991年到了該出結果的時候。專家的報告讓人們有些愕然:從中學畢業算起的10年後,跟同齡人相比,僅有25%的人成為本行業中的最高階層者。
這似乎有些說不通了,剩下四分之三的好苗子哪裏去了?答案並不複雜,那些人已成泛泛之輩,平庸無奇。
從結果來看,有些人“高開低走”,有些人“知恥後勇”。實際上,高與低都是根據智商評測的片麵定論,決定能力的絕非僅靠智力水平。波士頓大學教授凱倫·阿諾說:我們無法根據智力測驗的結果,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
其一往往我們忽略了,所謂的智商測驗,是專家們根據個人經驗提出的問題和答案。100個專家有100個答案,僅能做到相對的客觀。其二更為關鍵,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情商的作用甚於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