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家 園(4)(1 / 3)

開場《東籬之舞》,是細妹在海天大學的同學們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作為原本計劃裏重中之重的頭彩,甚至就是一次特別刻意的獻禮,據說是付出了她們好多好多的時間和精力。

隻是這份舞台秀的表現風格似乎並不像是東籬隱者的逍遙境界,剛健勁爆的舞蹈節奏與歸居田園的愜意詩情有些相去甚遠,完全是時下流行街舞裏群魔狂飆的重金屬味道。穿插著模特兒們極力配合的鏗鏗鏘鏘卻又搖曳飄逸的優雅台步,就顯得更加霸道乖張而不倫不類,有些不靠譜似的。

應該是創作者或者編舞者創造潮流引領時尚的一番深沉用意吧?或者也是對於所謂東籬的一番新鮮解讀?但是青春熱血的火熱魅惑為什麼就一定要冠了東籬的名頭,不能依著自己的本來色彩呢?

為了當今市場的需要,就一定要挖掘和利用所有名人的商業價值?這陶淵明也著實不應該再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了,而應該緊跟現今時代的滾滾潮流,也要拉丁、爵士一番,甚或練練泰拳,打一打空手道?

文化的變異從自己作孽開始,卻又要從祖宗那兒借一番堂皇的名義來為極力標榜,這是時下一定要有的過場或者熱衷,也是時代發展文明變革的當然要求。淵明先生要是還想繼續擔當人們崇拜的偶像,也應該有所追隨有所付出。

美名為穿越,戲說等等,時下的文藝作品也大多都是這種拚盤雜燴稀奇搞怪,其實是大可不必如此這般飽受質疑與詬病。凡事從來也都是借題發揮攀比附會的別有用心,就這赫赫有名的隱逸氣質,好像也不過就是曆史上某一類沽名釣譽故作風雅的人們,某種特殊喜好久沿成習罷了。菊花的物性本然,與人們的命名用意,說起來又能有多大關係?無論怎樣的借道古人,又有什麼意義呢?

現今時代,應該有更新的開拓和發展,且完全不必蹈襲照搬的。自出機杼全部打破不是更好,拖拽一些不可理喻來作為噱頭,也隻是枷鎖另扛一般,並不就是雜融了傳統經典而妖嬈別致。當然,如果糊一頂高帽就可以改變了自己的基因,那借一借這陳舊的行頭無厘一把倒也甚是無妨。即便隻是為了一份片刻的快意,一切又何必再三饒舌呢?

上官芳換了一身微綠泛黃,嫋娜溫婉的演出服,隨著翩躚的伴舞,即興翻唱了那首經典的老歌《中華民謠》,這也自然有些投其所好的意思:

朝花夕拾杯中酒

寂寞的人在風雨後

醉人的笑容你有沒有

大雁飛過菊花插滿頭

朝花夕拾杯中酒

寂寞的我在風雨之後

醉人的笑容你有沒有

大雁飛過菊花插滿頭

時光的背影如此悠悠

往日的歲月又上心頭

朝來夕去的人海中

遠方的人向你揮揮手

南北的路你要走一走

千萬條路你千萬莫回頭

蒼茫的風雨你何處有

讓長江之水天際流

山外青山樓外樓

青山與小樓已不再有

緊閉的窗前你別等候

大雁飛過菊花香滿樓

聽一聽,看一看,想一想

時光呀流水你匆匆過

哭一哭,笑一笑,不用說

人生能有幾回合

朝花夕拾杯中酒

寂寞的我在風雨之後

醉人的笑容你有沒有

大雁飛過菊花插滿頭

時光的背影如此悠悠

往日的歲月又上心頭

朝來夕去的人海中

遠方的人向你揮揮手

南北的路你要走一走

千萬條路你千萬莫回頭

蒼茫的風雨你何處有

讓長江之水天際流

讓長江之水天際流

這首與菊花有關的老歌,應該頗中在座許多人們的下懷,如此也就讓人唏噓感戴一番。迎合著台下愈聚愈多的看客們的呼聲,上官芳又唱了一首《菊花台》:

你的淚光柔弱中帶傷

慘白的月彎彎勾住過往

夜太漫長凝結成了霜

是誰在閣樓上冰冷地絕望

雨輕輕彈朱紅色的窗

我一生在紙上被風吹亂

夢在遠方化成一縷香

隨風飄散你的模樣

菊花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

花落人斷腸我心事靜靜淌

北風亂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斷

徒留我孤單在湖麵成雙

花已向晚飄落了燦爛

凋謝的世道上命運不堪

愁莫渡江秋心拆兩半

怕你上不了岸一輩子搖晃

誰的江山馬蹄聲狂亂

我一身的戎裝呼嘯滄桑

天微微亮你輕聲地歎

一夜惆悵如此委婉

菊花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

花落人斷腸我心事靜靜淌

北風亂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斷

徒留我孤單在湖麵成雙

菊花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

花落人斷腸我心事靜靜淌

北風亂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斷

徒留我孤單在湖麵成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