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兄弟互相謙讓,自然又成了一段佳話,至於那桌108道不同菜式的長魚宴,幾兄弟一致決定,與家人一起分享。
就是沈文也沒有想到,自己出來找商機,生意沒找到,在歸鴻樓新店開張搞活動中,收獲了二十兩銀子,不僅解了自己“銀荒”的危機,還得到沈家兄弟的認同和好感。
“文哥,今天你誦讀辛苦了,這有蜂蜜水,喝了潤潤喉嚨。”
“我有一本珍藏印刷版封神演義,還有圖畫的,可好看了,文哥,我一會拿給你看。”
“小弟有一罐不錯的鐵觀音,晚點拿給文哥嚐嚐。”
回沈府的路上,沈文成了“英雄”,被沈熹等人團團圍住,有點眾星捧月的感覺。
在河下鄉親父老麵前大出風頭,沈熹、沈輝和沈浪都明白怎麼一回事,都對沈文非常感激。
這年代,在讀書人最好的黃金時代,文人都特有傲氣,就是吞菜咽糠,也能用高高在上、一臉鄙視的目光看著那些衣著華貴的地主富商,錢沒了可以賺,但名氣不是用錢就能買到的。
沈文明明可以自己大出風頭,可他選擇把這個非常難得的風頭讓給了三個弟弟,最重要的是,他是在三人極度尷尬的時候挺身而出。
什麼是大英雄、大救星,沈文就是最好的代言人。
就是一向和沈文不大對眼的沈熹,也是笑臉相對。
一行人快要回到沈府時,遠遠看到沈坊攜著沈崔氏,正笑著送一個頭發花白的老人,隻見沈坊夫婦親自把他送門口,一直目送那位老人家走後,這才準備回府。
“小浪,那位老人家是什麼人?二叔和二嬸怎麼親自送他出府?”沈文有些好奇地說。
河下沈氏是河下的豪門大族,出了狀元沈坤後,地位也水漲船高,就是當地縣令也不放在眼裏,然而,那個年過半百的老人,也就一般粗布衣服、衣著寒酸,出門在外沒有車轎也沒有隨從,顯得非常樸素。
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竟然能讓沈坊夫妻一起送出,這讓沈文感到有些好奇。
沈浪眼尖,早就看到,聞言有些索然地說:“這是我們的老鄰居射陽山人,其實就是一個不開化的老頭,也就是奶奶和大伯很看重他,這次他到我們沈府,估計是奶奶她老人家怕他吃不飽飯,想辦法來接濟一下他吧。”
“有點可惜”沈熹在一旁搖搖頭說:“吳伯父其實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隻是懷才不遇,如果不是鳳毛兄走得太早,我們還成為親家呢。”
等等,射陽山人?
這名號怎麼那麼熟悉?
想了一下的,沈文突然吃驚地說:“剛才那位,是不是大名鼎鼎的吳承恩?”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是淮安府山陽縣人,剛才沈浪說他是射陽山人,而沈熹也稱他為吳伯父,沈文這才把那個年過半百的糟老頭聯係在一起。
生於大明弘治十三的吳承恩,算算時間,現在應是52歲,年齡也對得上,據說年輕的時候,吳承恩和沈坤的交情很好,沈父為了讓沈坤努力學習,不讓其它人隨意找沈坤,免得打擾他的學習,但是吳承恩來找沈坤,沈父都會欣然同意,有時還和吳承恩親切交談。
沈坤和吳承恩的關係很不錯,沈父沈煒死後,是沈坤力排盡議,請吳承恩為亡父寫墓誌銘,兩人早年還相約結為兒女親家,沈坤把女兒許配給吳承恩的兒子鳳毛,親上加親,可惜還沒看到二人成親,吳承恩的兒子鳳毛染病夭折,讓這樁美事變憾事。
這也是沈熹所說的,差點成了親家的意思。
“大名鼎鼎?不至於吧”沈輝在一旁搖搖頭說:“吳伯父是有才華,可是運氣不是很好,嘉靖二十九年吳伯父才補得一個歲貢生,那時他已經五十了,到京城的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後來大伯等人四處推薦,出了不少氣力,吳伯父才可以接任河南新野縣知縣,在任其間,有修建行台察院,尊經閣,增修儒學,表彰貞節,興辦水利等德政事跡,是個好官,可惜看不慣官場的黑暗,拂袖而去,不僅讓大伯的一番心意白費,自己也沒了進項,生活清苦。”